
▲▼巡回图书展览。


1920年的广州第一通俗图书馆。

\\\\\\\\\\\\\\\\\\\\\\\\\\\\\

现在的中山图书馆。

孙中山文献馆。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根据有关记载,解放前广州有三个通俗图书馆。第一馆成立于1920年,馆址在南关石基里,1930年藏书已达13700册,职员2人。第二馆1926年建于西关十八甫爱育善堂,藏书4233册,职员2人。第三馆在河南鳌洲街北帝庙右崇圣宫内,成立于1928年,规模最小。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时任广东省省长的陈炯明大力发展社会教育。除了请名人办讲座、聘请“讲演员”在全省宣讲新知识之外,还设立“巡回文库”,由省政府出资购买一大批图书,每天一大早像洒水车一样摇着铃巡回于各个街道,让市民免费借阅,车辆通不过的内街,挑着书箱往里面送。
1927年,时任市政委员长的林云倡议筹款开办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经第105次市政会议通过。经过历时两年的募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国共有15000华侨认捐,最高认捐千元,共募得美金20余万元,合广东毫洋30多万元。
1933年,历时三载、耗资313360元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终于在广府学宫的旧址(今文德路81号)上建成。1955年,广东省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合并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这里便成为省图的分馆——“孙中山文献馆”。
比起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省图便没有如此“幸运”了。1912年,广东第一座公立图书馆——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落成,馆址在今文德路62号,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故址,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其中的“抗风轩”为孙中山早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省馆成立之后不久,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1916年3月,图书馆撤销,图书作为古物封存。这是省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停办。1927年,惠爱路法领事府成为图书馆馆址。1929年,法领事府被西南政委会用作外交特派员公寓,图书馆又迁回文德路原址。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开放的次年5月,为避免重复建设,省馆改为省立编印馆,所藏图书多移交市馆。这是省馆第二次停办。
广州沦陷后的1941年4月,省馆恢复于曲江县(今韶关)上窑,随后又迁往连县。抗战胜利后,省馆在1945年10月10日重新迁回广州。1946年初,省馆再次回到发源地——文德路62号。
直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省馆才逐步迈入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1950年1月,省馆改称广东省立人民图书馆,7月改名广东人民图书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省委、省政府专门拨款300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3.2万平方米的新馆舍,1987年投入使用,这是省馆最近的一次搬家。2002年2月,省馆又一次改名,定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005年,投资5亿元的省馆改扩建工程开工,一期工程于去年年底竣工开馆。改扩建规模近8万平方米,包括近3万平方米的旧馆馆舍改造、2万多平方米地下车库的增设,以及综合大楼的新建。近万册珍贵古籍善本也将从仅100多平方米的小书库移至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新建地下珍品书库中,恒温恒湿保藏。
如今,不管是“原封不动”的孙中山文献馆,还是历经迁址的省馆,都成为市民“充电”的好去处。它们静静地掩藏在闹市的绿荫中,见证着国民百年的求知图强之路。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2du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