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张名片,续四载书缘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1/10/25 14:32:31  浏览次数:2989次
分享到:

——与人民邮电出版社业务交往的故事 陈松喜

  
   
北京现采图书,与出版社进行初次互访 

  20077月中旬,作为广东东莞图书馆采编部工作人员,我与东莞地区两所高校的图书馆采访人员,跟随一书商前往北京,直接到出版社现场采购图书。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我们走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等11个出版社,对这些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规模、重点文献等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出版社对馆配业务越来越重视了,如人民邮电出版社还成立了一个图书馆服务部。 

  在我出差北京期间,恰好人民邮电出版社负责华南片区图书馆的业务经理也到东莞图书馆进行业务走访,虽然错过见面机会,但这位经理给我留下一张名片。返莞后,我再让书商发来北京现采图书电子清单。在核对时,发现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图书配送单中,有一种书比订数超出1册。我拿起这位经理的名片,联系他们,看能否剔除多余图书,以免日后退货不便。这件事他们很快就处理好了,就这样,我开始了和人民邮电出版社4年的业务交往。 

  
   
首创图书自助服务站,与出版社探讨藏书新需求 

  200711月,东莞图书馆准备向读者推出图书馆ATM服务(即图书自助服务站,具有24小时自助借还功能)。图书自助服务站是一个带操作面板、外形类似书柜的设备,读者可凭有效读者证在设备上借还图书。设备通过机械手将读者要借阅的图书送出,将归还的图书即时自动上架。当时我承担图书自助服务站的图书采访工作,因服务站有点像街边的自助售货机,放置图书的每一格空间有一定大小,故对图书的开本、厚度等有一定的要求,但我发现市场上满足开本要求的大多是社科类图书,技术类图书不多,于是就把这些情况向人民邮电出版社反映。该社的工作人员很感兴趣,马上讨论这件事,并把这种新情况告之编辑。后来考虑到卖场的销售仍占很大比例,因此暂时对开本没有作太大的改动。 

  
   
第一次义务为出版社鉴定图书编目数据 

  20088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初步选出了3家书目制作公司的数据,想最终确定一家,作为他们的编目数据供应商,为此向我征求意见,让我判断这3家公司数据的优劣。我第一次被他们称为专家,有点受宠若惊,在得意忘形的情况下就答应了。收到出版社发来的3家数据商的数据后,才担心自己业务不精,会不会错判冤案。苦思之后,想到我馆的Interlib业务系统有将CNMRAC数据转换为EXCEL表格数据的功能,于是利用该功能,把3家公司的测试数据转换为表格数据,进行排序后对比,数据的差异和优劣就明显分辨出来了。我把这些结果发给人民邮电出版社,他们称赞我做得细致,让他们看得清楚明白,非常感谢我。 

  
   
受益于《图书馆采购手册》 

  2008年底,因我成为图书馆业务能手,故馆方安排我一个额外任务,就是为图书馆总、分馆员工作Interlib系统的业务培训。让我做培训老师,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准备课件时,常感到自己手上的资料不足,于是想到人民邮电出版社为图书馆人编写的免费资料《图书馆采购手册》。它介绍了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高效、准确地挑选最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等采购经验,同时附有7种图书馆业务系统的数据导出方法,很有实用价值,很适合作为业务培训的参考资料。我就发邮件向人民邮电出版社求援,人民邮电出版社很快就给我发来几十册《图书馆采购手册》,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把手册分发给同事,取得了不错的培训效果。 

  
   
三获人民邮电出版社优秀馆藏图书馆·金质奖 

  2008年至2010年,每年底我都按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要求,在我馆Interlib业务系统总书目数据库中,把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中有关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图书的馆藏数据提取出来,交送参加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优秀馆藏图书馆评选。我馆连续3次获得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优秀馆藏图书馆·金质奖2010年获奖时,人民邮电出版社还赠送给我馆一套《世纪经典:世界百年经典电影珍藏版》(DVD),含有203部经典电影。人民邮电出版社通过这种方式与图书馆加强联系,效果是不错的。通过这种馆藏评比,可以对图书馆的馆藏补缺提供一个参照。 

  
   
今年因工作岗位变动,我主要从事图书编目数据的审校工作,不再承担采访任务,于是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联系方式转交给同事。回顾4年来我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业务交往经历,他们用心服务,用心沟通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

【读者投稿】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