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2002年10月,世界文明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毁弃近两千年后重新建成。这再次引发被誉为“人类第一智库”的这座图书馆当初建立及后来焚毁问题的探讨与论争。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名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目标是打败统治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的波斯帝国。两年后,他攻占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决定就地建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他随后离开埃及继续东征,征服波斯,饮马印度河。英雄叱咤风云,功名盖世,可惜唯独命薄。公元前322年,他年仅32岁就病逝,他建立的横跨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旋即分崩离析。其部将托勒密?拉加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布为王,长达三四千年的埃及法老王统治终结,由希腊人统治近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发端。王朝的希腊统治者联合埃及贵族和高僧,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将版图扩大到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在希腊人的经营管理下,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这一切为以灿烂的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相互吸收、融会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马其顿的历代国王都崇敬在科学、哲学和文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希腊文明。亚历山大大帝及其部将都崇尚知识,喜欢读书。托勒密不但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也甚有文化修养。称王之后,他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把凭借武力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奠定在文治的基础上,从而巩固其在异域的长期统治。为此,他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
亚历山大大帝像
所谓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修建有图书馆。据活动在纪元前后的希腊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斯特拉博记载,亚历山大城的博学园和图书馆是占据全城面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皇宫的一部分。图书馆俯瞰地中海,修建得富丽堂皇,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纸书写,体积太大,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不得不又修建一个分馆。分馆没有修建在皇宫内,而是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一个人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
历山大图书馆的具体修建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建于托勒密一世,但也有人认为始建于托勒密二世。后来,有人调和这两种说法,提出“始于托勒密一世,而兴于托勒密二世和三世”。这第三种说法,为现代不少学者所接受。那是在公元前295年左右,托勒密一世从国库中拨款,开始兴建图书馆。工程何时完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有记载的是,托勒密二世曾不惜重金为图书馆购置图书。大约在公元前235年,托勒密三世决定扩建图书馆,于是在主馆之外又有了分馆。
图书馆的主管有时称馆长,有时称主任。不管称谓如何,这都是一个由国王钦定的荣耀职位。一般认为,出生于公元前大约350年的古希腊杰出政治家和哲学家德米特里(法莱雷奥斯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实际创建者。他曾担任雅典总督长达十年,后因与主政者政见不和逃到埃及,受到托勒密一世的高度礼遇,被委任为国王顾问。他向托勒密一世提出并负责修建图书馆,并为图书馆购买到近20万件莎草纸文稿。正式担当首任馆长的是著名希腊语法学家泽诺多托斯(以弗所的)。他之后担任这一职位的至少有6人,都是来自希腊、塞浦路斯或小亚细亚的大学问家。20世纪的英国古典文献学者吉尔伯特?默里曾慨叹:“有哪个机构曾有过这样一批巨人主事!”
7月16日,在埃及海滨城市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内,读者在浏览图书。
为把图书馆办好,从国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搜集图书资料。一是采购。王朝每年都派人到埃及、希腊和其他地区收购莎草纸和羊皮纸书卷,特别是通过雅典和罗得岛这两个当时最大的图书市场大批采购。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图书馆的一些藏书就是托勒密一世或二世用重金收购的。二是抄录。凡是难以买到而又必须收藏的图书,就派人到各地的公共或私家图书馆去抄录。为便于抄录,还改进了羊皮纸的制作方法,使得这种纸张更加光洁和轻便。三是借阅。据说,托勒密一世曾致函世界各国政府,请求借阅其文人学者的作品。当时,经过亚历山大港的外国商船很多。托勒密一世下令,凡入港船只,不管来自哪里,都必须自动交出所携图书供批阅。如不交出,一经发现就要没收,或强行收购。四是翻译。埃及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圣典,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主要著作,甚至包括盛行于波斯的祆教和盛行于印度的佛教在内的东方典籍,都有计划地组织人翻译成希腊文出版。同时,适应亚历山大城不断扩大的犹太人社会的需要,把《圣经?旧约》也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这就是后来成为翻译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之一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五是编撰。托勒密王朝的历代君王都鼓励来到亚历山大城的学人著书立说。托勒密一世特别重视“重写历史”。他请来自希腊阿夫季拉的历史学家赫卡泰奥斯撰写了一部埃及史,又请埃及僧侣曼内托用希腊文也撰写了一部埃及史,还请迦勒底的僧侣拜罗索斯用希腊文撰写了一部巴比伦史。六是骗取。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珍贵手稿都珍藏在雅典,从不外借。据传说,为得到这些手稿,托勒密三世以大量黄金和白银作抵押,借来抄录。抄完,他把抄件送去,宁可放弃押金,也拒不将原件归还。这位国王是贪婪,还是爱书如命,只有任凭后人去评说。
就这样,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书籍的原著、抄本和手稿。数目究竟是多少,时间和来源不同,说法不一。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聚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为便于存放和借阅,把所有图书都进行了登记、分类和编目,标明书名、来源、出版时间和原藏地,标明行数或字数以及估价,标明作者、编校者、甚至原收藏人姓名。在此基础上,又从希腊和地中海各地延聘大批文人学者对图书和文献进行整理、校订和注释。托勒密一世对这些学者甚为尊重,不但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生活待遇,还给他们相当大的学术自由,可以任意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先贤们不但将先人的智力活动作为“人类的记忆”保存下来,而且“还通过在各个领域将自己的思想也都记录下来”,把人类文明的积淀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
亚历山大城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大量藏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吸引众多学人从远近各地纷纷前来。他们或在博学园长期工作,或临时来收集资料。其中,长期留下来利用馆藏图书从事学术研究的,多时有上百人,少时也有几十人。他们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包括两河流域在内的古中近东文明结合起来研究,在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随着托勒密王朝的兴起建立的。而随着这个王朝的衰微,图书馆的辉煌时期也渐趋结束。一般认为,这是从第六任馆长阿里斯塔科斯(萨莫色雷斯的)时期开始的。公元前145年,这位馆长因卷入反对托勒密八世的斗争而弃职逃亡。此后,王朝忙于内斗,疏于对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关注。这时,地中海对岸的罗马帝国兴起,加紧干预包括托勒密王朝在内的地中海地区事务。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侵入埃及,延绵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覆灭,强势的罗马文化开始取代希腊文化而对埃及发生重大影响。
现在的问题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何时毁坏、怎么毁坏的。对此,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三场不同的战争和因战争而点燃的三把烈火。
一场战争是罗马内战。公元前48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恺撒为追杀其劲敌庞培来到亚历山大城,随后介入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与其弟弟争权夺利的内战。恺撒在后来撰写的《内战记》一书中说,自己的舰只不但较少,又被切断陆上的淡水供应。因此,他不得不对敌人实行火攻,下令烧毁敌人游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坞中的船只。恺撒只是讲到这些,而没有提及火烧战船是否殃及城中建筑。公元一世纪出生在西班牙的罗马帝国诗人卢卡,在关于这场战争的史诗《内战记》中则提到,“除船舶之外,大火还殃及城市的其他地区”,“靠近大海的建筑都着火”。但是,“靠近大海的建筑”,是否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他语焉不详。同时代的古罗马雄辩家、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恺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后来的古罗马大作家普卢塔克、大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等也都肯定,当敌人企图切断其船队时,恺撒被迫采用火攻。北风起,大火从船坞蔓延到海岸,“烧毁了大图书馆”。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
上述两场战争焚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本已确定无疑。可是,八百多年后,却又冒出一个新说,涉及另一场战争,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和占领。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逝世,罗马帝国分裂,埃及由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崛起。642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慕尔?伊本?阿斯率领下打败拜占廷守军,攻占亚历山大城。三年后,拜占廷皇帝君士坦斯派兵收复亚历山大城。随后,阿慕尔奉命再次出征,于646年初再次占领亚历山大城。这都是历史事实。他的占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有无干系,此后五百多年中无人述及,直到13世纪,才有人演绎出一段有关他的“焚书”故事。
阿慕尔“焚书”之说主要涉及三个人。一个是来自巴格达的外科医生阿卜杜拉蒂夫。他大约在公元1200年到过亚历山大城,撰写了一部《埃及之行》。他在书中提到,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阿慕尔根据(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欧麦尔的命令烧毁的”。但是,他既没有详述烧毁的情况,也没有说明这一论断的根据。另一个是13世纪来自叙利亚的历史学家阿布?法拉奇。他的阿拉伯文著作《诸国史纲》比较详尽地记述了阿慕尔焚书的经过。再有一个就是13世纪出生在上埃及的历史学家伊本?基夫提。他在所著《贤人史》中说,阿慕尔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之后,一位早就同他相识的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表示,希望得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阿慕尔遂向哈里发欧麦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把你所说的书先翻阅一下。如果其内容与经书(指《古兰经》)相同,就无需保存;如果相悖,也无需保存,不妨销毁。”阿慕尔后来下令,将所有馆藏图书交给城里的四千多个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之久。
从13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中,阿慕尔“焚书”之说被阿拉伯乃至西方学者反复引用。直到17世纪,人们开始对此说提出质疑。首先,阿布?法拉奇是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犹太裔历史学家。他的《诸国史纲》起初是用古叙利亚文撰写,只字未提焚书事。可是,后来发表的这部著作的阿拉伯文缩写本,不但提到了,而且记述得比较详尽。从他个人的背景和著作版本差异判断,人们对记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后来,伊本?基夫提更完整的记述被发现,人们于是推测,活跃于13世纪后半叶的阿布?法拉奇(1226—1286),显然是袭用了活动于13世纪前半叶的伊本?基夫提(1172—1248)的说法。这样,阿布?法拉奇的“责任”被免除,关注点集中到伊本?基夫提身上。 对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尔“焚书”问题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乔舒亚?巴特勒(1850 — 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说,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动在6世纪中叶,不可能活到阿慕尔征服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用羊皮纸书写,而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因此,他认为,将藏书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说显然是虚构。当然,他的观点也遭到一些人的反驳。但是,支持他的人,从欧美到阿拉伯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多。美国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菲利普?希提在所著《阿拉伯通史》(1937)中说:“这个故事杜撰得很巧妙,但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他认为,最根本的历史事实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早已不复存在。
那末,伊本?基夫提这位阿拉伯作家杜撰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呢?当代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专著《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中的解释是: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对古希腊典籍的兴趣倍增。而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图书馆中。因此,这些图书馆就成为欧洲人觊觎的目标。地中海东岸特里波黎城图书馆的藏书,著名穆斯林将军和诗人奥萨马?伊本?蒙齐兹的大量私人藏书,先后都曾遭到正在进行东征的十字军的抢劫。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愤,十字军就反诬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烧图书的劣迹”。同时,在同十字军作斗争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萨拉丁为筹措资金,曾将开罗公共图书馆中200多万卷藏书和叙利亚城市阿米德图书馆的100多万册藏书先后变卖。这不能不招致学人的严厉批评。于是,萨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关系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为之辩解,编造阿慕尔“焚书”的故事,意在说明历史上焚烧图书都算不了什么,今日的变卖更无可厚非。现今一些西方学者对阿慕尔“焚书”的故事则另有解释。他们认为,编造者的本意,很可能是为炫耀阿拉伯人当年打败强大的拜占廷帝国的“辉煌战绩”。岂料,这样的编造不但没有给阿拉伯人带来任何荣耀,反而带来“无尽的尴尬和羞辱”。这一点,肯定是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
现在,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罗马人发动的两场战争,基本上成为世界各国历史学家的共识。这个图书馆,引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话说,曾是“人类知识的灯塔,多种文明的交汇点”。现在,毁坏近两千年后重新修建,并打破当年只为少数知识精英服务的传统,向所有人开放,必将成为公众汲取知识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重新照亮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