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图书馆员的思想画卷——《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序

一个图书馆员的思想画卷
——《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序
王 波
大约是在号称“中国博客元年”的2005年,一位在网上图书馆学论坛和博客圈里十分活跃的图书馆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有一个讲究的网名——“图谋”,在博客的自我介绍栏里一成不变地写道:“为图书馆学谋,为图书馆事业谋。” “图谋”这个网名,极容易使人联想到艺术世界里由平民成长为顶级大导演的张艺谋,它所散发出来的敬业、执着、雄心和霸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图谋”的网络文字多了,他的马甲便在层层分析中渐渐溶解,一个年轻小伙子的真身浮现了——江苏淮海工学院图书馆的王启云。不过启云的网络表现属于本色演出,搞清了他的现实身份,给人的印象同样良好,至今我一直认为,“忠厚、好学、勤奋、执着”这些标签是属于启云的。
2006年5月,我参加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我打趣为“图书馆学博客第一次代表大会”,实则是一个以“图书馆2.0”为交流主题的研讨会,这才第一次见到江苏代表王启云。会后,我在博客中发表《沪上两日印象》,其中有段写道:“图谋在我的想象中,本来是个高大白净的男孩,因为他被人家看中,人家的学历又比他高,必然是貌比潘安的。见面之后,却发现他既不白也不算高,和想象出入不大的是他的性格和为人。看来,老泰山一家更多地是看中了他的内在美。”后来,启云到北京大学开会,我带着他和一帮与会的朋友参观校园。再后来,中国图书馆学会要求推荐优秀会员,我还以高校图工委副秘书长的身份推荐了他。如此几番交道,彼此的了解便更加全面了。
启云的根本优点在于好学,体现为“干一行爱一行”和强烈的求知欲。他本科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毕业时顺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到高校图书馆就业,很快便适应了那里的环境,成为一把好手,一直在技术部顶大梁。为了更好地掌握图书馆业务的特点和规律,他不惜放弃报考计算机这个热门专业的硕士,数次向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发起冲锋,刚考的时候,因为是换专业竞争,并不顺利。但他不气馁,终于得偿所愿。近几年,若不是因为妻子读博,孩子幼小,家务繁重,他恐怕还要向博士学位继续奋进,对自己这种因客观条件所限,而不得不暂停前进步伐的状态,他无奈地戏称为“博士候”,候时读博之谓也。
启云的第二大优点是忠厚,好学加上忠厚,使他深得一些图林大家的欣赏和信任,收获了多段美好的忘年交,机缘之奇甚至使那些在图林行走多年、常有贵人相助的中年江湖客,有时也不免羡慕嫉妒。比如江苏图书馆学家张厚生教授,晚年最喜欢最依重的青年便是王启云,某年大年三十,启云还住在张教授家书房,任意取用私藏,和恩师一道申报课题。张教授因病不幸去世后,碑上文字便是启云应师母之邀所撰,启云还受张家委托整理张教授遗留文献,从中发现了不少对研究当代图书馆学史颇有价值的史料。
另外一位对启云恩重非常的图林大家是现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的刘炜教授。刘老师是国内一流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专家,而启云则不过是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一名新兵,但启云某次到沪参加培训班,居然受邀数天住在刘家,被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连日接受点化,这种无上的礼遇是多少图书馆员都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我也没有享受过,却偏偏被启云得到了,这让人对启云就不单单是“羡慕嫉妒”,而必须加上“恨”了。读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能被多位大师看上且秘开小灶的,都是像郭靖这样的人,貌拙实巧,大玉可雕,身上必然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启云屡获大家器重,可见其为人处事的真诚。
启云和我很相似的一点是,他和我都曾是文学青年,早早落下了爱吃“豆腐”的老毛病,隔三岔五就想在报刊上晒晒自家做的“豆腐块”。启云读本科时,便是学校校报的“版霸”,时有新闻和散文发表。到了博客时代,有了“粉丝”一族,受到真假粉丝的拥戴,就更加来劲,小文章滔滔不绝。2006年,我和启云因为爱写,几乎同时被新创办的《新华书目报·图书馆报》相中,在其每周一版的“图林漫步”专版发表短文。2010年,《图书馆报》独立办报,在首期上封我为该报“图林漫步”专版的“左护法”,封启云为“右护法”,可见我俩对该报出力之大,也见证了我和启云由《图书馆报》相牵的一段尘缘。我一向自诩为勤奋之人,但细细数来,积年所写竟不及小我数岁的启云的三分之一,由此足见启云的勤奋。即便在图书馆学论文方面,启云在一些文献计量排行榜上,发表文章数量和被引用数量已经跻身图书馆界20强,远远将我甩在了身后,使我常有多吃了几年咸饭的岁月虚度感。
启云和我相似的还有“出书癖”,写了东西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2009年,启云出版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我在网上捧场说:“《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出版了,第一高兴的是启云,第二高兴的是他夫人,第三高兴的是刘炜老师,我的高兴绝对能列前四位。”表达了对启云大著的衷心祝贺。如今,启云的随笔集又在淮海工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结集出版,实在可喜可贺。这一来说明启云在学校已然受到重视,二来说明学校对其随笔的学术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图书馆学随笔》收录自2005年1月28日至今七年来启云所发表的148篇博文,占博文总数的7%,可谓冰山一角,依次分为学海泛舟(19篇)、图林漫步(71篇)、数图研究(16篇)、学海拾贝(10篇)、学习日志(16篇)、闲情偶寄(16篇)等6个专辑。我一直主张学者应该响应王力、陈平原等大学者的号召,两套笔法齐头并进,一套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志在雕龙,一套撰写自由谈,表达感悟,甘于雕虫,对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的很好的普及。而且很多大学者以雕虫心态写的小品短章,若干年后常常比学术论文流传更广、影响更远,原因是学术论文容易因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过时,而随笔却因为蕴含丰富的细节,经过时间的发酵,而容易摇身一变为学科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启云的《图书馆学随笔》,我觉得也可以作如是观。它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性,但我觉得其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它展开了21世纪初一名高校图书馆员的思想画卷和生活画卷,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员关心什么、思考什么、因何快乐、因何忧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启云都真诚地作了交代,不但易引起当代图书馆员的共鸣,乐于阅读,后人很可能将把这本书作为一个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史或图书馆员生活史的史料来看待,故而这本书的生命或许比一般的学术专著更长久。这也是我自己乐于撰写专业随笔,同时也鼓励别人积极撰写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但期望这本书出版后能迅速成为“小众畅销书”,在专业领域里立刻受到欢迎,同时也期望它在未来能够以史料的身份放射异彩,成为未来的同行们回望历史时所发现的一道风景。
愿我们在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大道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以此与启云兄共勉。
2011年8月9日
原载《图书馆报》2012年2月10日A22版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12zda.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