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坊间流传国内牛校P大今年博士入学考题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老汉一看,不管是真是假,为之拍案叫绝:好啊,图书馆学回到真宗了!
说老实话,老汉我还真不能说对目录学有过认真的研习,但是大学时朱天俊教授讲授《目录学》时时常流露出那种对目录学天然的崇拜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毕业后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到:“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目录学发展的特征,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得到来陕讲课的朱老师的首肯,当时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虽说后来没有能入朱老师门下继续就目录学进行深造,但也曾多次捧起王重民等目录学大家的著作啃了几遍。在做教师的经历中,曾试着给学生们讲授《目录学》,但只试了一两次就无奈放下了: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设计课程内容和环境能让现在的本科生听课的兴趣更大一些。
但是,老汉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目录学,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最起码也是“之一”。曾在一个小范围的场合被老槐听到,还忽悠我就此写成论文。老汉我只管瞎说,要想写成规范的论文,那可就不敢枉然动笔了。不过,老汉我一直要求研究生必须好好读一读《目录学》。
现在看到P大的博士入学考题,开心之余,情不自禁地为老汉原来的论点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算式:
因为,图书馆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文献整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知识组织”(文献资源搜集保存只是前提,文献资源检索也只是在利用文献整序的成果);
因为,无论图书馆资源形式如何变化,图书馆之所以叫做“图书馆”并且依然以“图书馆”三个字立于世上,还是依赖于“知识组织”这个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知识组织的原理与技术;
再因为,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就是文献整序(“目”乃“节”也,它不是简单地“录而奏之”,而是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门别类,才形成的:《七略》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如此。即使西方目录学最初不过是“财产清单”,但发展到MARC和元数据,也已经成为非常科学的知识组织方法研究了);
再因此,目录学就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整理完此思路,老汉突发奇想:作为一个只读过本科的奔六小老儿,如果以《目录学乃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从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谈起》为题,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写上几千上万言,不知能否在P大诸位牛人教授那里得上几十个考博的分数?哈哈,一笑。
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将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搜集来的信息资源,按照科学的方法整理成为一个有序的知识序列,而后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途径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就是老汉所理解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其中的原理与方法,也就是老汉所理解的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顺便说一下,竹帛斋主所言“内容为王”中的“内容”,是否也就是如此了?
最后在叨叨一句:目前活跃在国内图林的许多大腕儿、牛人,包括斋主和国新教授、柯大侠等,居然都有目录学入室弟子的身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腕儿、牛人,肯定与其目录学的学术功底有关联。那么,这种现象是否也能成为老汉谬论的一个小小佐证呢?
哈哈,西北闭塞之人,随意叨叨,列位看官随意一笑了。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dz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