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很好,言之有理!我们年轻时都受过前辈的提携,现在位居一定的位置,对好学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指点、帮助,这样图书馆的事业才能传承下去。
原文地址:年轻人成长,需要有人搭平台、做梯子作者:西北老汉
若干年前,有三个美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我们系,竞争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教师岗位。都出身名校,都有着很不错的面试成绩。就在我们为选择哪一个而纠结的时候,学校一个“从本年度起选留教师必须是博士毕业”的新规定,让我们所有的面试工作都走了过场,让三个硕士姑娘大老远地白跑了一场,让其中一个本科就在我们学校我们专业读书的姑娘白哭了一场。但是,鉴于面试过程中我们彼此传递出来的真诚,使得我们和几个硕士之间并没有因此这些个“白干、白跑、白哭”而产生误解与不合,相反,这些年,我们反而成了学术上和事业上的忘年交。她们三个后来都进入到西安某一个高校图书馆工作,分别从事编目、咨询等重要业务工作。工作上有了什么疑问,她们会给老汉我发信求教;过年过节了,也会带着爱人和孩子,来老汉家里坐坐,聊聊大天,仿佛家人一般。
今天,她们中间的一个,斋主当年的高足,说要到新年了,坚持来家里拜访。老汉我还很艺术地说“我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吗”,姑娘坚定地说:没有,就是要过年了,想过来看看,顺便聊聊。于是,我们开心地聊她们图书馆的变化,聊她的工作成绩,聊以后是否还有继续读博的打算,等等。临告别的时候,她说,老师你休息吧,我以后有问题再来请教,今天又让你给我上了一堂课。老汉我哈哈一笑:当老师当惯了,总想给人上课,没有人来反而憋得慌!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不是要特意告诉大家,西北老汉有多么好的人缘,而是想说说另一件事:人啊,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人给你引路;当你逐渐步入中老年的时候,给年轻人搭平台、做人梯,就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所以,当同行、学生,甚至陌生人通过邮件或其他信息交流方式,向你提出帮他们看看论文的时候,即使你当时再忙,也要答应他们,而且要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当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坎儿时向你求援,尽管你并不能真正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但也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然后慢慢地用你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说出你的看法,缓解他们的情绪;所以,当他们申报项目、申请留学时提出请你写推荐信或出具证明的时候,不要以任何“忙、没有时间”为借口而拒绝他们,或许,他们的人身轨迹发生良性变化,其中你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点睛作用。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当年,我也向我的老师发出过不止一次的求援,每一次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帮助;当年,我也向许多素未谋面的业内前辈发出冒昧的讨教,而每一次都得到了大师们的耐心指教和肯定。
何为“师”?老汉以为,乃“师范”也!吾师师吾,吾师弟子,代代相传,教育矣。
所以,我们不要怕回答几个问题,写几封推荐信,就说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我们不要怕猫教会了老虎本事,猫就没有了生存的可能。你都能永远在心里记住自己的老师,这些学生和后人,一定也会在心里永远地记住你的。
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一个领导,总喜欢与单位内年轻的部下争个高下,有个什么项目他要排名第一,选个什么优秀他要占据一个名额。有部下在会议上诉说了自己的主张(学生气,不考虑领导感受),他就不高兴了,从此就处处给年轻人小鞋穿了,不同意年轻人深造读博不说,甚至要每日里盯死了这个年轻人的考勤,生怕人家请假外出去参加考试。
受不了啊,如果老汉是这个年轻人,恐怕也要郁闷要死,恐怕早就动了“舰载机起飞——走你!”的心思了。何苦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给他们创造一个进步的机会呢?
由此想到:作为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的负责人,在新的一年里,要做两件事:一,利用学术研究委员会的平台,给省内图书馆界年轻人搞更多高质量、高参与度的学术活动,给大家搭建更多的进步平台;二,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术研究委员会各位委员及其五个工作组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首先要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为几年后的交接班做好学术力量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