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之间的地域差别,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缩小一点点?
180万学生今天起步入研究生入学考场,为了自己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参加“史上最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祝福这些孩子们。
从网上一些专业社区里看到,上海图书馆K大师提出了一种图书馆学新理论,得到了一位海外同行Y的高度赞赏和延伸,而国内一位尽管现居住发达地区、还当过发达地区城市图书馆馆长,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同行F评价道:理论是好的,但与国内实际情况不符。于是,海外同行Y提出“商榷”,再次阐释他对K师理论的理解。
西北老汉也注意到了K大师所提出的理论,不过老汉承认,看K大师原文,还不如看那位海外同行Y的阐述性文章清楚,从Y的文章那里,老汉基本上领会了K大师的思想。同时,老汉更能理解F同行之所以发出那个“不符合”评价时的心情。
在这里,老汉我在还没有完全吃透K新理论全部精髓的情况下,暂时只能说很欣赏K大师的观点,也承认其中有许多能引起老汉兴趣的东东,值得老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尽管还不能百分百接受Y的思辩方法,但我也承认从Y的阐释性文章里,既基本看懂了K的思想,也读出了Y自己的一贯学术思想,老汉也收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老汉我并不见得同意F对K理论的评价,但是完全理解F发出这种评价时的想法:因为,他本人是了解中国图书馆界现实的基本情况的。
够绕圈子的了,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不想引起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不想就上述理论和争论进行讨论,只是想说说如题的话: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地域差别,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缩小一点点?
中国很大,大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就好像不在同一个地球上。拿图书馆来说,当一个省级图书馆一年的财政预算达到好几个亿(!)的时候,我们西部有的省图书馆同行正在为一年的经费接近1000万而欢呼;当沿海地区一个区图书馆一个半天的会议就花费数十万元的时候,我们西部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馆长在为国家下拨的免费开放20万元经费高兴,高兴之余提出的新问题:我们如何去花这20万元?当江南一个村级企业办的图书馆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居然比我们西部有的省图书馆都漂亮;当老汉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时,老汉我时常尴尬地发现,课堂上PPT播放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沿海地区的,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归来后常常对我抱怨:老师,我们那里寻找不到你所谓的“天堂”!
中国真的很大,大到东南沿海城市在借改革开放东风“先富了起来”的时候,我们中西部地区依然为吃饭财政而发愁;当你们追求山珍海味的时候,我们为能吃到干饭而开心;当你们反过头来重新为生态、自然、健康而吃所谓绿色食品的时候,我们为偶然能吃上一顿鱿鱼海参而高兴。总之,你们可以到处摆放40万元一台的ATM自助式图书馆,我们为没有独立的馆舍而发愁;你们追求的是幸福的“第三空间”或什么其他空间,我们追求的生存的空间。
中国真的很大,中国的图书馆不仅仅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样分布在中西部广大的地区。中国真大,大到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了解了中国,都不敢说自己了解了中国的基层图书馆。因此,就很难会让所有的人都同意同一种理论。所以,真的希望所有从事政策研究、理论研究的同行,能真正深入到中西部的县、乡、村,看看那里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真实环境。
老汉不是在嫉妒沿海地区的同行们,不是在宣泄所谓的“仇富”心理。老汉只是在发出一种感叹:同在一个国度里,同在一个蓝天下,中国的图书馆人啊,什么时候,能真正生活在同一种状态下?这种地域间的巨大差异,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缩小,哪怕是那么一点点?
怎么缩小?什么时间缩小?
仅仅一个文化共享工程,不行啊;仅仅一个免费开放的20万元,不够啊!
老汉今天的思维貌似很乱,条理也很不清楚,真是“意识流”,想哪儿说哪儿。
冷静一下,重新归纳一下:
(1)新形势下,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2)K大师的理论,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启发,对现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应该很有启发;这一点,Y师的解读式阐释功劳不小。
(3)不太同意F对K理论的简单评价,但理解F给出这个评价时的心情。
(4)在中央层面考虑解决贫富差异过大问题时,希望中国图书馆界的地域差异也能得到一点点实质性的改变。当然,这好像只是老汉的一个梦想。
(5)以上,并不是讨论K大师的理论,而主要是引F的评价和Y的“商榷”而引起的心烦意乱所致。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e4xl.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