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会客厅”:徐雁先生是阅读文化学界的大家,为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出书、演讲、教学等等,做你的访谈总归是离不开读书的。我们还是循着书香走近,首先谈谈你对苏州阅读节的印象吧。
徐 雁:位于吴文化和江南文化中心区域的苏州,在汉代朱买臣、唐代陆龟蒙,尤其是经北宋教育家胡瑗、文臣范仲淹等人大力倡导文教以后,在民间就逐渐形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对千箇竹,家藏万卷书”这一类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不断积累,文化风气日渐浓厚,可谓地灵而人杰。
举个小例子吧。近来我在各地讲座时喜欢用的“花香何及书香远”这句诗,就是多年前在参观吴中区西山岛上的明月湾古村时,在暴式昭纪念馆的一只老茶盅上偶然发现的,其下联记得是“美味怎比诗味长”。这一联,还有上述的两联,应该说都比较能说明苏州读书人和书香之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有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可能正是苏州的文化能在吴文化、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直保持着绩优水准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由苏州市政府支持和主导的“苏州阅读节”每年都办得红红火火,苏州图书馆总馆和分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搞得扎扎实实,加上人头攒动的苏州书城和让人流连忘返的苏州古籍书店……应该说它们都为当代苏州社会,发挥了“暗香浮动”、“泽人无声”的精神文明功用,对苏州城乡不断攀升的宜居性、美誉度和人文氛围的营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晚报会客厅:你是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的,大学的专业对自己学问研究当然是有直接关系的,但你的少年时代,即上北大前,你是怎样读书的?有哪些令你难以忘怀的好书?
徐雁:我是在1963年夏天出生在吴县光福卫生院的。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有下乡插队的经验,但也随我父亲下放到了太仓沙溪乡下。“文革”时期的“书荒”岁月同样也经历过了,那时正是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所幸得到我祖父、父母和老师们的启蒙、引导和鼓励,以祖父徐云瑞先生授读的《唐诗一百首》为发端,从我父亲徐根培先生教读并帮我从镇文化站借来的《西游记》、《铁流》、《艺海拾贝》、《鲁滨逊漂流记》等书开始,逐渐培养起了想看书、爱读书和喜欢文学的强烈兴趣。等到高中毕业时,太仓图书馆小楼在县城落成开放,成为了我非常向往的地方。于是在1980年高考过关后,便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为“第一志愿”,结果如愿被录取。在大学课堂上,学习了中国书史、目录学和书评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又在唐弢《晦庵书话》、黄裳《榆下说书》,以及《书林》杂志等的有益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研究中国书文化的学术道路。
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后,我先后在国家教育部机关、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工作,再后来又做南大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工作岗位,始终是以编书、出书、写书和教书为中心的,再加上我自己淘书、藏书和评书(为好书写书评、书话)的爱好,可以说我一直保持着对阅读的爱好和对书文化的研究,以书为友、以书会友,在我的生活和职业中是完全融二为一的。
晚报会客厅:那你又是如何走出校园课堂,走向社会大讲堂的?你面对各个年龄段、各种知识层次的社会读者和听众时,又是如何作阅读推广的?
徐雁:我也正是在自己独自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阅读尤其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材的重要性,对于他的社会化生存和与时代俱进步,都有着人生战略上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就不断把个人的体验进行社会化推介——让我的体会心得、经验见解,能在南大“阅读文化学”、“书评写作”等课堂上的学生之外,有更多人来了解、接受和共享。
为此,我这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作了一百多场有关的导读报告和阅读推广讲座,也曾应邀对机关、团体以至部队官兵等各个群体进行过“终身学习”、“学习型机关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辅导,惟一的目的就是在更广大的平台上,向社会传播我所认识到的书香理念。

多年来,我的讲座主题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因为听众和读者都在提升。从最初开始主要侧重于名著导读和文学好书鉴赏,到后来的重点讲阅读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讲地方文献和文化与人才的成长关系,到近年来主要讲“文学疗愈”与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健旺,讲“终身阅读”与“学习型机关”问题,讲人文经典阅读与文化的传承,讲“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家,可以说书的主旋律始终没有变。
“个人要有基本藏书,有条件的家庭要有个书房”,是我们阅读文化学界的一个共识。我曾多次表示过,在现代社会,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举一可以反三,触类才能旁通,才有希望拥有融会贯通和一通百通的大智慧、大境界,而这起点,都离不开自己的核心知识或者说专业学识,因此依靠专业相关书籍,及人文、科学类的基本藏书,不断锻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历史学家毛子水教授在《书籍与修养》一文中说过:“最理想的读书环境莫如自己有书……架上或桌上的书籍,有时可以使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主人,成为一个有出息的读书者。”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台北时所写的《雅舍小品》中也说过:“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因此,就我们苏南城乡之家来说,现在应特别提倡不仅要有“机(指电脑)房”,还要户户有个书房,这个书房的文化元素,除了中外古今的基本藏书之外,应该还有字画和古典样式的家具等。

因为在当今这种日新月异的动感时代,我们要为心灵、为家人保留一个宁静澹泊的地方——在书林中明志,在学海中致远。同时,这也是陶冶自己的孩子养成安静求学、积极求知的良好阅读习性的所在。如果能够及早培养起这样的阅读习性,他将来上了学,肯定会是个甘学如饴的好学生;还会自己跑去图书馆,走进书店,做一个求知若渴的好读者;未来走向社会入了职,必然是个勤奋肯钻研的“学习型人才”。这种种的“果”,都离不开家庭文化温室的启蒙和培育,离不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素质教育。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cb1e70101dl6i.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