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4岁的毛泽东在北平谋到了一个临时工的差事: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管理十五种中外文报纸”和“登记到馆阅报的人的姓名”,除了此项职责之外,他还同主任李大钊一起整理过书刊,协助张申府登记图书目录等。
张申府曾谈到毛泽东的字很潇洒,登记目录需工整,故让毛泽东重新抄过。全国解放后,章士钊在向毛泽东谈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时,毛泽东还说:“那是我的顶头上司啊……。”可见,毛泽东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很受李大钊的器重,他曾接触过多方面的图书馆工作,不仅使他有了了解当时新书新刊信息的便利,而且也使他有了直接接触李大钊的机遇。
毛泽东本来要和二十多名湖南青年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到达对外联络机构北京大学后,毛泽东改了主意。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新思想孕育、传播的中心,也是新旧文化、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场所,尤其是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正以震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向人们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使胸怀救国志向的热血青年看见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空谷足音,吸引了青年的毛泽东,以致使他作出了不想去法国留学的抉择。他说:“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学生当时跟李石曾学习法文,我没有这样做。我另有计划。”这就是说,毛泽东此时已决定留在北京大学一段时间,以便汲取思想营养,研究自己国家的问题……
于是,毛泽东最终成了毛委员、毛主席,成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假如毛主席没当北大图书管理员,赴了法国勤工俭学,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绝对不是后来这个样子;假如毛主席没当过北大图书管理员,他一个仅读过湖南师范的中专生,就不可能接触到新书新刊,他的历史知识就与当时的时代联系不起来,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绝对不是后来这个样子;假如毛主席没当过北大图书管理员,他就不会结识李大钊、陈独秀,他就不可能常去旁听胡适教授的中国哲学史,没有这些大师们的启蒙教育,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绝对不是后来这个样子……
假如毛主席没有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刘伯承等,他就很可能打不过蒋介石,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就很难说了;假如杨开慧不死,贺子珍不病,毛主席不与江青结婚,那也不会是后来这个局面;假如毛主席不发动文革,不打倒刘少奇、邓小平,或者不让邓小平复出,中国肯定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人世间的事情是不能假如的。假如毛主席不是个中专生,或是个大老粗,或是大学毕业,结果都不会是后来这个样子。推而广之,假如老子、孔子、孙中山、拿破仑、明治天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比尔盖茨、俾斯麦、林肯、李鸿章、鲁迅、沈括、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斯大林、列宁、法拉第、诺贝尔、雨果、卢梭、刘邦、朱元璋、成吉思汗、耶稣、伊莎贝拉女王、爱迪生、华罗庚、莎士比亚、曹雪芹、罗贯中、诸葛亮……,都去争取那张大学毕业证,或硕士博士头衔,他们的人生和名声绝对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偶然性在起作用,没有偶然性是根本谈不上必然性的。就连茫茫人海中,您的对象在那里,您的后半生幸福与否,不也是偶然性决定的吗?(华声在线-精英博客 冯明青)
转载自:http://cul.cn.yahoo.com/ypen/20130314/165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