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体验职业:图书管理员
体验地点:浙江图书馆
如果在周末走进浙江图书馆,你一定不会错过这样的场面:携着书进进出出的人川流不息;自习室门口早早排起长队,不一会儿便座无虚席;精彩的周末讲座让没有座位的听众们坐在地上仍听得如痴如醉……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图书馆的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如今,这个全省图书最齐全的所在地,越来越像一个文化集市,迎接带着各种文化需求匆匆前来赶集的市民们。
而集市的背后,始终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是书海里的领航员,能迅速而准确地为读者找出图书;他们是书籍的守护者,默默地为新书编好顺序,为旧书修补“容颜”;送图书、开设讲座、举办沙龙……他们正在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传播者。
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图书管理员。近日,记者走近图书管理员,体验不同岗位的图书管理工作,感受近年来城市图书馆职能的变迁。
消逝中的“跑库员”
在图书馆,有一些工作并不为人所知,比如说“跑库”。简单说来,“跑库”就是从书库中为读者快速而精准地找书。它是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一部分,也是图书管理员的基本功。浙图负责人告诉我,要了解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要先从“跑库”开始,于是安排我跟着“跑库员”老黄。
老黄50来岁的年纪,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他的工作点在浙图的四楼闭架书库,这里不对读者开放。满目望去,一排又一排的书架上皆是泛黄的旧书,上下楼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储藏着60万册图书。这些书大都来自上个世纪。在浙图,但凡“老了”的书都会被“踢”到这个书库来,一是为了保存书目,二是为了服务仍对它们有需求的读者。
“‘跑库’是个体力活。”老黄告诉我,“跑库”其实不需要特殊技能,对书目顺序熟悉就可以了,但一天要跑8个小时,路程相当于绕西湖三四圈,没有好体力是不行的。
正说着,“叮”的一声,写着读者需求的索书单从电梯运上来。老黄几步走到电梯口。这几个电梯并不是运人的电梯,是一个运送书籍的通道,有点类似于柜子。老黄打开“柜门”,拿了书单一边看,一边小跑进书库。我急忙跟上去,只见老黄在茫茫书海中“熟门熟路”,直奔一个书架,伸手往第三排一摸,书一下子就找到了。
把书放进电梯,老黄转过头和我说话:“读者等着呢,一张单子最多只能花3-5分钟。”说着,他顺手把书单夹进一叠书单中。我数了一下,一共50张,这是闭架书库的两个管理员半天的工作量。
跟着老黄跑了几趟,深秋的天气,我全身都冒了汗,但他大气都不喘。老黄说这是常年跑库锻炼出来的。最忙的时候,一天的书单有200张,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
在这个闭架书库,老黄已经待了15年,他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图书馆还没有电脑,每一本书后面夹一张目录卡片,由图书管理员手写登记借还书记录。当然,那个时候人们对书的需求远没有现在这么大,书的数量更没有现在多。
这些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读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唯有“与时俱进”。如今走进图书馆一楼大厅,一台台自动借还书机可为读者“服务”,输入密码、点击按键,几秒钟就处理完毕;在图书馆大门口,一个类似于ATM机的自动还书机24小时运行;在二楼的借阅室,一台台电脑放置在各个角落,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书、找书。此外,网上图书馆的功能在日渐完善中,查找图书、下载电子书籍、查阅资料,读者只要有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阅读服务。
这些科技的进步让古老的“跑库”面临着消亡。老黄说,利用GPS定位系统找书已在上海开始运行,估计自己也没几年要“跑”了。虽然“饭碗”要没了,他反倒很开心,“科技越来越发达,机械的人工操作必然会消失,这是图书馆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他说。
方兴未艾的“送书员”
如果说老黄的工作是“驻守”,那么在浙图,还有一群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刚好相反——他们是要把书送达到城市的边边角角去。
为了体验图书馆“送书员”的工作,我在周日起了个大早,赶到浙图正好9点。一辆标示着“浙江省流动图书车”的蓝色大客车已停在门口,“送书员”聂飞一手提着一个公文包,一手拿着一个水壶守在车旁,开车的大林师傅正在做最后的检查。聂飞和大林师傅两人就是浙图汽车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人员。
聂飞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长着一张圆脸,亲和力很足。他带我上了车。大客车改装的流动图书车面积不大,最前面保留了一个“售票员”位置,靠窗的两排书架挤满了各种书籍,中间的过道只有不到60厘米的距离,两个人勉强能经过。“车上总共2000多册书,我们每个季度更新一次,都是最新的。”聂飞说。不一会儿,车开了。此趟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杭州城北的一家企业,大概要一个小时车程。聂飞告诉我,每个月汽车图书馆要跑24个服务点,主要是距离城区比较远的企业、部队和一些社区,为那些不方便去图书馆、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输送“精神粮食”。
10点50分,我们到了。11点就是企业员工的午休时间,聂飞最后整理了一下图书,便支起“售票员”的活动桌面,拿出图书登记单开始“营业”。图书流动车尚没有电子借还书系统,必须手写登记,厚厚的登记单记录了这家企业员工2006年至今的借还书情况。
没多久,拎着书袋的员工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快,车上就挤满了人,小小的流动车显得很拥挤,车内的温度也陡然升高了。在一旁紧张地填写图书登记卡的聂飞额头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整理还书、安排秩序……大林师傅和我在一旁做着“边角料”的工作。
很多员工对汽车图书馆热情很高,一个40多岁的阿姨在车里流连了近半个小时,一本本地翻书,连头也顾不上抬起来。一个半小时后,来人才渐渐稀少,我们一统计,短短的时间,借还达到了100多册。
“为什么汽车图书馆这么受欢迎?”回去的路上,我好奇地问。
聂飞告诉我,很多企业、单位虽然都有图书室,但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不多。一来,他们经费有限,不可能常买新书;二来,他们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买什么书,怎么把图书室做好,这些都没有经验。
“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文化公平,虽然现在图书馆越来越方便,但还是有很多边边角角的地方需要图书的输送,还有不同阶层的人在等待阅读,所以,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再固守于馆内,汽车图书馆所体现的就是服务理念的变化。”聂飞说。
从2003年开运以来,汽车图书馆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有不少单位主动来联系,希望能把车开到他们那儿去。不过,在浙江省,除了浙图,地市的图书馆都没有流动车。“希望我的这辆流动车能带个好头。”聂飞郑重地对我说。
新生代“文化传播者”
信息化的发展,让不少人对图书馆的未来提出质疑:网上什么都有,年轻人连纸质书都很少看了,图书馆不会消亡?对于这个问题,浙图负责人告诉我,读者活动推广部公共文化传播工作将是图书馆职能的一个新方向。于是我又来到了图书馆活动推广部体验。
读者活动推广部承担着组织和开展讲座、文化沙龙、展览等各项交流活动的职责,与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已大不相同。一批新型的图书管理员由此诞生,与老一辈相比,他们更像是“公共文化的传播者”。
28岁的马飞杰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播者”。一个周日早上8点半,当我匆匆赶到浙图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整理桌椅、调试放映设备、接待专家、招待观众、发放问卷……
浙图经营十年的品牌讲座“文澜讲坛”将在9点半开始。9点20分,讲堂已经座无虚席。开讲前,身为主持人的马飞杰先做了个“暖场”。他略微介绍了一下讲座的专家,声音洪亮地“吆喝”大家鼓掌:“大家欢迎郑老师!”等讲座开始,他又成了“摄影师”,马不停蹄地拿起相机拍照记录。
我惊叹于他的“全面多能”,而马飞杰却告诉我,这些还都只是表面工作。一场讲座更重要的还在于背后的工作,包括主题策划、邀请专家、前期宣传以及后期报道和视频推广等,要付出的心血都比现场工作要多得多。
每一年,“文澜讲坛”要根据当年的时事、读者需求设计几个系列的主题讲座,十年了,每周一次的讲座,主题从来没有重复过。除了讲座,这几年,浙图的文化沙龙、展览等活动都渐渐有了知名度。光拿展览来说,2012年浙图的展览在全省各地巡展就超过了100场。而不定期的,浙图还会组织一些新活动,比如电影分享会、阅读竞赛等。当然,这些活动的背后,“马飞杰们”都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查找和组织工作。
据马飞杰介绍,服务的拓展让很多人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读书、借还书,而是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像文澜讲坛,“粉丝群”已突破了杭州本地人。“图书馆正在慢慢向公益的文化交流平台发展,这大大提升了现代图书馆的魅力。”他感慨。
如今,随着所承担的文化职能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高,像马飞杰一样的“小年轻们”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系。管理、新闻、经济……各种专业毕业的都有。这些不同专业背景、拥有者新管理思维的新人,也为传统的图书馆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马飞杰原来学的是农林专业,与现在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几年的磨砺,他已经具备各种能力,主题策划、活动组织、主持、拍照、写稿……他自谦地说自己称不上什么“多面手”,比他能干的在读者活动推广部比比皆是。
对于图书馆的未来,这个新一代的图书管理员满怀期待地表达了“文化咖啡馆”的展望:“将来,在图书馆,就像在咖啡馆一样,大家一边‘品尝’着图书馆带来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一边放松地谈天说地,碰撞火花,汇聚智力。”
记者手记:
喜看图书馆新变化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师曾和我说过当年他写毕业论文的事。当年,为了查阅过往的新闻报道,他躲在图书馆的资料库一张张地翻报纸,一笔一划地手抄笔记。酷热的大暑天,一边抄一边豆大的汗珠往下掉,身上更像是洗了个桑拿。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副狼狈不堪的模样。 而如今呢?图书馆早已变了样!
从我到图书馆的体验来看:科技的运用,让传统的图书借阅功能不断升级,我们对图书、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服务理念的变化,让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过去生活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想要从图书馆借一本书,得坐车一路颠簸赶到市区,而现在,汽车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已经让人们能对“知识”触手可及;服务职能的日渐丰富,还让图书馆正在成为公众集聚的又一个“文化空间”。
“见微而知著”,透过图书馆的这些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城市的发展正越来越平衡。政府不再一味追逐经济的发展指标,也开始注重文化的软作用力,加大地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除了图书馆的改变外,近些年,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一系列公共文化场所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消息也不绝如耳,这说明,整个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正越来越开放。文化土壤变得“肥沃”了,大家的“精神粮食”也越来越丰富。
这样的变化,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试想,当图书馆成为一块文化的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学习,我们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否会进一步改善,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否能加快脚步?当一座有着丰富文化职能的图书馆面向基层免费开放,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便有了土壤和动力,“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稳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兴盛不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吗?
期待这样的变化能越多越好!
转载自:http://zj.people.com.cn/n/2012/1222/c186327-1790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