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图书馆应当是家庭书房。首都图书馆近期提出建立最大的“家庭书房”,这是很好的尝试。美国社区图书馆的很多特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比如分布广,借书方便,哪怕只有一张在附近临时租房的证明,你就可以办一张借书证。占地面积大,有开阔的停车场、优美的环境,很多图书馆都有花园和喷泉,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这里的一切设施,享受良好服务。各州给予图书馆的财政拨款一般是人均每年 40至50美元。如果是一个5万人左右的小镇,每年政府对该社区的图书馆会有200多万美元的投入。
其次,图书馆应当是儿童乐园。美国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有专门的儿童阅览室和活动室,还定期组织活动。有的社区图书馆每周有一到两个半天,专门举办针对孩子的活动,包括讲故事和做游戏,有专门人员负责组织。附近居民在这一天都可以带着孩子来免费参加亲子互动活动。
最后,图书馆应当是爱心驿站。我国一些图书馆提出“儒者丐者一律欢迎”、杭州图书馆关怀流浪者的读书权益,这都是图书馆应有的人文精神。但是也应看到,有些图书馆的大楼越来越高了、门面越来越美观了、书籍越来越多了,但却没能在精神层面上跟上步伐。这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有社区图书馆因政府预算缩减将要关闭,遭到社区民众反对。反对的理由包括借书不方便,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贫穷的孩子们将无处阅读和使用互联网,无处消暑避寒。
有一种理论说,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干净,就去看厕所;要看一个城市有多富裕,就去看垃圾;要看一个城市有多文明,就去看图书馆。而去看图书馆,不是看图书馆的工作服有多笔挺漂亮,而是看工作人员有多热情专业;不是看图书馆有多少藏书,而是看普通读者能看到多少册书;不是看图书馆建设得有多雄伟壮观,而是看馆内有多少读者的悠然空间。如果这些标准都通过了,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图书馆不是珍藏楼。
转载自:http://news.hexun.com/2013-06-14/15513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