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福建省首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中,漳州市委党校老图书馆榜上有名。同样作为一栋充满异国风情的红砖建筑,它的历史更加扑朔迷离。连日来,导报记者多方了解,试图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走访
红砖老建筑诉说老时光
漳州市委党校位于漳州市区胜利东路25号,被列入省首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的老图书馆就位于党校大院内,在周围一栋栋现代建筑的衬托下,这栋两层楼的红砖建筑显得古朴又大气,十分特别。
老图书馆目前是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办公楼,红砖砌成的外墙,颜色古朴厚重,每个房间的窗户都是对开的,淡绿的油漆已经起翘、褪色,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一段时光。特别的是,虽然是办公楼,但没有装空调,整栋建筑外部依然保持原来的模样。建筑的大门两侧摆放着一些花盆,二楼阳台的白色栏杆已经长满了青苔。走进建筑内部,里面有数十个房间,都已经重新装修过,更加适合现代办公。
导报记者在一处被树木掩映的墙角看到了该建筑的奠基石,上面用繁体字写着十六个字,落款同样用繁体字写着“1937年7月奠石”的字样。从奠基石可以看出,这栋楼于1937年7月开建。
探源
神学院用房救死扶伤处
关于这栋建筑的历史,并没有多少资料记载,导报记者多方寻访了解到,漳州市委党校老图书馆最早是闽南神学院的房子,之后被漳州协和医院(漳州市医院前身)借用作为病房。
据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一石介绍,漳州市委党校最早是闽南神学院的所在地,而闽南神学院是由闽南中华基督教会与英国伦敦会、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合办的,专门培养传道牧师的学校。
漳州市医院相关人士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漳州闽南神学院搬到漳平,当时的漳州协和医院(前身是1893年由英籍埃及人巴阿美创办的“漳州福音医院”,1936年改建为“漳州协和医院”)曾借神学院的房子作为病房,用于救死扶伤。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后,漳州协和医院才从那里搬到漳州市医院现址。“这栋楼后来作为市委党校的图书馆,再后来党校一些新的办公楼建起来,图书馆就搬迁了,如今作为市城管执法局的办公楼使用。”漳州市委党校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掌故
彭冲曾嘱咐保护这栋楼
作为原漳州协和医院曾经的病房,这里也留下了外国友人的回忆。
据漳州市委党校一位老同志介绍,2005年1月份,这里迎来了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的三位客人,他们是原协和医院的医生道格拉斯·赫曼的儿女。据了解,道格拉斯·赫曼医生1939年至1950年在漳州协和医院当医生,曾担任副院长,其妻子格拉迪思·赫曼是一名护士,在漳州仁恕护校任教。当时,兄妹三人遵从父母的遗愿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寻根”,还特意来到市委党校老图书馆,寻访其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据这位老同志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当年来漳州市委党校时,曾嘱咐要好好保护这栋有特殊历史的建筑。
导报记者 沈华铃 张伟华 文/图
转载自:http://epaper.taihainet.com/html/20130824/hxdb46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