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籍电子书阅读小史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5/7/9 8:29:28  浏览次数:4661次
分享到: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胡晓明

  孟姜女哭倒的长城意象,黑暗深重,而唐人边塞将士的高高秋月照长城,又冷寂又温婉……伍子胥的纠结,严子陵的固执,王子猷的任性,虞姬的牺牲与杨贵妃的宛转……千年时光隧道中无数的精神碎片,失魂落魄、花果飘零,然而经电子数据之妙手回春,精神重振,形象一新。
  
  时间真是杀猪刀。从施教授那天早晨与我交谈算起,我与古籍电子书结缘,也有二十三年了。
  1992年夏天某日,我留校不久,系里派我接待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教授,施吉瑞(JerrySchmidt))先生。施教授碧眼金发,高大帅气,走在校园阳光斑驳的梧桐林荫大道上,他除了跟我谈他的老师叶嘉莹,就是力劝我组织人力做古籍的数据录入。“只有大陆可以做这个事情,因为你们的劳动力便宜。”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从温哥华驱车到美国的西雅图,去华盛顿大学查《二十四史》中的一个“冠”字,只需几秒钟,所有的“冠”字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原来,那里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全文检索《二十四史》等古籍,而且全部是自助免费的。
  我当时听了这故事,惊喜莫名。惊的是,通读过二十四史的人,我心目中只有钱锺书先生和我们学校的吕思勉先生,但是他们都不可能烂熟到有、如此强大的检索能力。喜的是,那时我正在迷醉于《管锥编》,给《文汇读书周报》每月撰写文史小品,搜尽枯肠。我马上幻想我也能有一点点钱锺书的口气了。
  第二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年会,我大会发言,转述了施吉瑞讲的那个关于《二十四史》中“冠”的故事,呼吁学界投入,尽快做中国文论的电子数据化。
  当然,还没有等到我们利用“劳动力便宜”的学生,商家与聪明的社会,就已经搞出了好东西。
  1999年秋天,到北京开一个会,住在一个有点破旧暗淡的宾馆里。有一天却突然眼前一亮,来了一个叫尹小林的四川人,小矮个子,却奇迹般地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个古籍数据库,《全唐诗》《十三经》《二十四史》《文心雕龙》……嚯,四亿字的古籍,几秒钟的功夫,可以检索到任何一个字词。那金发碧眼、高大帅气的施吉瑞教授,还得花上两三个小时驱车往返温哥华至西雅图的高速公路,而我们只需坐在手提电脑旁,轻叩玉指,就可以完成钱锺书、吕思勉这样的学者,至少是前期的工作!
  我从尹小林的电脑上起身,深深吸了一口气,一个学习与研究的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当然,我成了那套系统编号的第一个用户。当时的心情,就像武侠书里一个落难书生,忽然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一本多年来寻找的武林秘籍,心中歆快,难以言宣。所以,尹小林当时说:“这个数据库还缺一个名字,大家帮我想想。”我脱口而出:
  “国学宝典!”
  从此,《国学宝典》叫响了,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界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的“秘籍”(很多人使用它,却秘而不宣)。《国学宝典》以其多个第一:第一次有标点的电子古籍,第一次以四库分类法组织的数据库,第一次具有多条件组合检索强大功能的数据库,第一次……称霸业界,不仅堂皇进入一些大牛学者的书房或手提电脑,而且进入各大图书馆,尤其是后来小林如孙行者西游,缩千钧之重的定海神针为绣花针,携赴北美巡回展览加展销,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庠大馆,全世界“有古籍处皆说宝典”,用记者的话来说,实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典一步!
  接下去古籍电子书进入群雄争霸的时代,就不是我要说的了。
  再回到题目,我的古籍电子书阅读史,重峦叠嶂,说来辞费,这里只讲文史学者有共同兴趣的话题:古籍电子书(也不止于古籍)哪些方面改变了我们的阅读生态?
  首先是视力急剧下降。二十载对屏读写,视茫茫而发苍苍,摧残眼睛,莫此为甚。电子书的流行,将牺牲几代人的眼健康而为代价。
  其次是读书方式的变化。先师王元化先生反复强调的读书要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实乃古典主义的读书法。而朱子说的“沦肌浃髓,有益身心”,读书要有真实的受用,以及司马迁说的“想见其为人”,要在每一本书的背后,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在电子书的时代,变成非常奢侈,或已成为一种“文化遗民”式的流风遗韵而渐渐消亡,醒目一点说是人类阅读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也是可以成立的。
  第三是书的“灵晕”消失。每一本书都有其特有的生命气息,它的大小、厚薄、轻重、气味、颜色、光泽、封面、年代、用纸、字型,以及手感(呵呵,什么叫手感?),书与书之间的特殊微妙的关系,甚至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场:在海外某一个旧书店地下室的角落,或美国某小镇的旧货店,或巴黎塞纳河畔黄昏时的书摊,或香港旺角二楼的狭窄小屋,我多次激动难安地陶醉于某一本书的特有气场:那种击穿人心的交流,那种似乎是专门等了你多年的相约与心许,电子书永远不可能有了。在屏幕上,所有的电子书都是没有气息的。记得有一年冬天一个安静的早晨,我参观上海博物馆的宋人书画展,窗外是雪花飘飞,忽然我面对陆游的一帧书札,怦然心动,屏息之间,似乎真感觉到千年前古人轻微的呼吸!而再看周边同样的文字的印刷物,视线居然有打在钢板上又弹回来的感觉!噫,西哲本雅明说得对,机器复制时代之后,万物都失去了已有的“灵晕”。电子书拉平所有的书的个性,消灭所有的书的气息,它莫名其妙地抹去了时间流逝与感性体验对于书的烙印,从而成功地摘除了世界的“梦幻之眼”。
  话又说回来,我毕竟是一个得到过古籍电子书好处的人,不说一下这个方面,心有未安。
  2010年去美国访问之前,尹小林专门从北京至上海,为我安装了单机版《国学宝典》(谁叫我是他的第一号用户呢)。这样,加上当时已经流行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电子版,我也像孙悟空收起金箍棒一样,藏万卷于无物,却在飞机上、火车上,乡间小旅店里,摊开几千万册古籍恣意翻阅,在虚拟的世界里,我将经济舱与火车硬座,生生地变成了图书馆。
  又有一回,开一个论证会,需要某一个古籍方面的数据,我居然在开会发言的间隙,在电脑上查了《国学宝典》,轻易取得一个关键的材料,暂时变成博学而又有急智的讨论人。而平时在家读书写作,书房、客厅、卧室、阳台,到处堆得很乱,要想找一本书,上穷碧落,头昏眼花,费时甚多,还常常了无所获。现在电子版打开,连“唾手”都不用,即可得到。而网上各种工具书,更是搬动词典的力气都可以节省了。
  试想将来戴一眼镜、一手表或一头盔,所有的工具书、资料书甚至理论模式与论述框架,全都贮于穿戴之中,眨两下左眼,就调出《四部丛刊》,眨两下右眼,就调出《古今图书集成》,博学如钱锺书、饶宗颐,真乃稀松平常之事也!
  台湾清华大学的黄一农教授发明了E考据,风靡学界,的确解决了传统考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我正试图发明一种E诗学。譬如,孔子的川上之叹,如何进入诗歌,产生七种以上的用法?而宋玉的神女,又神秘又务实,又华丽又深邃,又灵魂又肉身,如何又转身而成为现代电影史上的经典?而长江、黄河、泰山、长城,如何人所周知,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又有鲜为今人所知的一面,尤其是长城,孟姜女哭倒的长城意象,黑暗深重,而唐人边塞将士的高高秋月照长城,又冷寂又温婉……伍子胥的纠结,严子陵的固执,王子猷的任性,虞姬的牺牲与杨贵妃的宛转……千年时光隧道中无数的精神碎片,失魂落魄、花果飘零,然而经电子数据之妙手回春,精神重振,形象一新,如同服用了“返魂香”的佳人,重新而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这在过去,没有电子古籍及其大规模检索手段的相助,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纸本书的背后有人,电子书的背后,也有精彩的人。篇幅所限,我这里只讲陆浑戎先生。陆先生网上奇人,其微博自我介绍是:“高校教师、学术资源控;开放获取数据库、免费在线资源;古籍、地图、老照片;海外汉学、中外交通史、数字人文、传播学……”。两周前,其主页宣称七百万人正在使用他的微博,而今天我打开,已经刷新为:“超过800万人正在使用。”他根本不必由我这里来表彰。每天都有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电子书爱好者自动到他的网页上报到,每天都会有源源不绝的新资源新链接新信息在他的微博上发布。你甚至可以看到一些读书界、文化界大名人的名字。我最初以为“陆浑戎”是一团队,后来与他联系,才知道确实是一个人。以“一人敌一国”,好多名校大研究机构或商家,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一是海量的学术资源,如观江海之深、山川之广,天下百官之美富;一是开放获取,完全免费,毫无半点私利。他既是电子书的教父,又是网络界的雷锋;既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有问必答的好导师,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秘大宗师;既是独行僧,又是采花贼、伏地魔……跟着他可以潜往穿行于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类似这样的奇人奇事,每天都在发生。
  哦!电子书!亲寇相循,爱恨情仇,写完《我的图书馆漂流小史》,一个充满悬念的奇侠主角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不得不写下新的篇幅了。我等文化遗民,被时代潮流裹挟着由印刷时代进入电子时代,不过只是大潮流边缘上的记录者。此事的功过与利害、摧破与创意,以及后续的大变化,殊难逆料,就此打住。
  二〇一五年六月三日改定

转载自: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6/19/content_52.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