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涛:图书馆应该是大学校园中、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文化高地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7/8/21 10:02:40  浏览次数:6839次
分享到:


——语出e线图情专访《张怀涛:文化引领 书香满园》


人物介绍:张怀涛,男,研究馆员。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任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图书馆书记、信息资源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以下文字节选自e线图情专访《张怀涛:文化引领 书香满园》:


刘锦山:张馆长,图书馆的战略层面的理念包括图书馆宗旨与图书馆愿景,贵馆的宗旨和愿景是什么样的?


张怀涛:关于图书馆的宗旨,我们的表述一直采用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的“读者第一,服务育人”,这是全国高校图书馆界的共识。


关于图书馆愿景,我们提出了“立体图书馆、书香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和谐图书馆”四大愿景。


“立体图书馆”就是要把图书馆建成信息立交桥。愿景的实现需要有抓手,得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光提个空口号放在那儿是不行的。我们建设立体图书馆的抓手就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早在1985年就起步了,那时我担任采编部主任,便在河南地区第一家实验计算机编目。当时的计算机很贵,一台华硕计算机要三万五千块钱,这台计算机是1985年9月15日进入到我们采编部的。先在采编部用,慢慢向全馆推广。编目软件起先是我们自己编的,后来换成企业开发的系统。我们学校1987年以前是专科,87年以后升为本科,论学校和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在河南是排不到前列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选中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突破口,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自1985年开始,我们首先实现了馆内业务管理自动化,后来又逐步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实现了为读者服务的“双轨制”。


刘锦山:“双轨制”?是指卡片目录与计算机目录并存的情况吗?


张怀涛:最早的“双轨制”是这样的:为便于管理借还书,每本书后面的卡片袋里都有两张书袋卡,读者借书时,馆员要把这两张卡片抽出来,一张卡片按照日期排,管理图书是否到期,另一张卡片按照读者姓名排,管理哪些读者借了那本书,读者还书回来,卡片再装到书后面的书袋里。我说的“双轨制”是新的含义,就是纸本书和数字书的“双轨制”。图书馆所有的书都要全文数字化,有的书复本少,被借走了,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数字图书供读者阅读,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是 “立体图书馆”方面的第一个举措。第二是借助河南省的、全国纺织高校的文献保障系统实现共享。第三是利用CASHL、NSTL的文献传递来满足外文文献资源的需求。读者对中文文献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本馆的资源来满足,但外文文献目前还不行,外文数据库价格太贵,我们这样的学校暂时还承担不了。


我们再来看“书香图书馆”这个愿景。我一直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大学校园中、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文化高地,图书馆应该自然地散发着书香的味道,让学生和老师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里,逐步增强读书意识,提高读书能力。我们的读书节很有特色,一年一次,一次一年。学校对读书节很重视,每年学校都要下正式文件,成立读书节活动组委会,我们的院长担任组委会主任,主管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还有我,我们四个是副主任。每年4月23号前,召开启动大会,校领导出席会议,对上一届优秀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并宣布下届活动开幕。活动由图书馆牵头,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会和图书馆等部门共同承办,有什么问题了,我们可以随时一起解决。为期一年的读书节,里面有很多活动,事情做得很实。我们图书馆已经两次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我们今年已经申报了“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有望取得成功。


关于“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就是要把图书馆员的学科智慧、个人服务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融入到图书馆的服务中。我们狠抓了馆员学习和培训,分期分批组织馆员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图书馆参观,邀请了很多馆长、专家给大家讲课,如崔慕岳校长、朱强馆长、崔波馆长、李国锋馆长、秦珂馆长、刘二灿馆长等许多专家学者都来给我们讲过课。此外还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不断提高馆员素质,开展了“每人讲一课”活动。从我开始,我讲第一讲,然后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同志依次讲课。这项活动对每个人的促进非常大,因为讲一节课,需要看很多资料,促使大家学习;而且,通过讲课,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后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就很从容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建立了“两新、五课、多讲座”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目的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师生自主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两新”就是加强对新学生和新教工的信息素质的培训。从1984年起,我们就对新生开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当时我们还编导了录像片《大学生怎样利用图书馆》,发行全国400多个学校。从2007年开始,我们和人事处协商,把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培训纳入到新教工入职教育计划中,每年所有入职的新教工都要上一个半小时的“图书馆资源利用”一课。


“五课”就是信息检索、阅读学、《论语》解读、竞争情报、信息文化5门课程。我们是在河南最早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图书馆,从1983年一直开到现在。1983年至1986年是多学时讲座,1986年以后成为选修课,1999年以后成为必修课,当时全国把“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的还不是很多。信息检索课教材我们已经出了7个版本,这30多年来,一般都是四年左右更换一个版本,与时俱进。另外四门课是通识课:“阅读学”主要讲获取书看资料后如何解读;“《论语》解读”实际上是以《论语》作为一个经典范本,讲解怎么阅读,是对阅读学理论的一个具体例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竞争情报”讲的是如何利用获得的情报信息在竞争中获胜;信息文化主要是讲的是信息社会特点、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等内容。


“多讲座”实际上是两个体系。一是邀请校外专家和本校专家,给师生做现场讲座。我们图书馆8楼是一个很大的报告厅,全国很多专家来这里讲过学,王余光、徐雁、叶继元、金正昆、葛剑雄、洪修平、王波、宫梅玲、臧国全、王国强等都到我们这里做过讲座,这是现场真人版的讲座。二是影视版的,通过和公共图书馆交流,把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面的视频进行整理,每周星期日,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几年来没有间断过。因为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请太多的名家来现场做报告,通过影视版的报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与名家接触,不听他们讲课,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损失,一个遗憾。通过视频讲座,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和谐图书馆”的建设目的是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准。我们首先开展了“精细化管理”活动,采取了完善规章制度、“首问负责制”、“微笑服务”等措施。我们还利用图书馆文化,例如馆风、馆训,把图书馆这些点点滴滴的理念渗入到大家的一言一行之中,使整个图书馆的文化有助于和谐图书馆的建设。另一种形式通过每年的评选来鼓励大家建设和谐图书馆。我们曾设有最佳建议奖、最佳服务奖、最佳阅览室等奖项,通过业务评比来带动大家,把年轻人都带动起来。此外,我们的馆员要参加研究,通过研究开阔视野,提高水平。我们图书馆比较小,但在河南省图书馆界是较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这是1998年的事情,我们还获得过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等项目的资助,这些年,我们一共出版了20多本著作。大家素质提高了,都有事情做,图书馆的和谐就不难了。

来源:e线图情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QzNDYwNA==&mid=2651683894&idx=1&sn=298021d117581be60926e4b9d708b8da&chksm=84d47435b3a3fd23235ca82e821cdc03021d9fc37830b663024364f20d1be89cc62c6059d7b7&mpshare=1&scene=23&srcid=0817H4jXMoIDC9F0wf3NHEHF#rd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