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现代电子科技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4/27 11:21:14  浏览次数:3887次
分享到: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书籍资料上网即可浏览;近日更有消息传出,一项“百万图书数字化计划”已启动,预计将在7年内完成对哈佛、密歇根、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图书馆的数百万册图书数字化。一时争论四起,照这一趋势,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分量是否会有所下降,会否被高科技“架空”?昨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 “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上,专家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大学图书馆并不仅仅是自习、阅览、借书的地方。”在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看来,图书馆历来是校园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是大学重要的文化场所,是文化启蒙和创新思维激发的重要园地。新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应该重组并多样化呈现其文化传承与文化启蒙功能,从印刷本的收藏空间转向立体的文化体验空间,从传统的借阅中心转向多功能交融的学习空间。

  数据显示,当前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载体以及读者信息获取的方式均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电子资源的订购量已经超过资源总订购量的50%以上。与会专家认为,面对日益变化的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图书馆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再造服务模式,利用新兴技术转型发展,满足读者新的信息需求。如本市复旦、同济等高校相继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复旦在此基础上还新增“手写批注”和“学术微博”两项服务,书友们可即时分享阅读心得,兴趣相投的同学、老师们有了交流的“小圈子”,每天在线推荐好书、讨论争执,乐在其中。

  “凭借电子科技,可以充分激发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文献"活力",完成从藏书楼到读书馆、知识工厂再到创新触媒的飞跃。”上海交通大学专家陈进认为,现代高科技不仅意味着可将纸上文字变成屏幕字符,还包括海量分析、检索功能,这些都是此前无法做到的,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馆藏。就此产生的“信息深井”可能形成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喷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家张晓林将这种开掘,定义为一种科研教育领域全新的信息使用方式。以科研为例,海量科学数据、原生智能化的可计算信息资源,以及大规模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等,正共同催生出新的科学研究范式,这无疑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转载自:
http://roll.sohu.com/20120426/n341678173.s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