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拥抱数字阅读 迎接Web3.0时代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2/4/27 11:28:04  浏览次数:4457次
分享到:

  image

吴馆长非常关注数字阅读

    东方网记者方翔4月23日报道:“数字阅读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图书馆不能仅仅关注原来意义上的静态的资源,还应该关注那些处于活动之中的动态的资源。”
  
 
 Friction is Fiction
  
  提到数字阅读,吴馆长推荐了一本书《Friction is Fiction》,“我很难用中文来解释Friction is Fiction,但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流动的,摩擦力越大,流动性越小,好的商业模式是让信息更畅通,更开放,而不是设置障碍、增加摩擦。”吴馆长说,“数字阅读绝对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是瞬间存在的。图书馆不能仅仅关注原来意义上的静态的资源,还应该关注那些处于活动之中的动态的资源。”
  
  在吴馆长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并接受数字化阅读了,我们不能无视这一发展趋势。目前业界的预测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临界点在2020年。或许美国会早一两年来到,中国可能会迟一点,但是这个临界点很快会来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给流动的信息制造过多的障碍。现在的数字阅读之所以发展缓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为地设置障碍和摩擦,数字阅读也是阅读,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数字阅读。
  
 
 必须以“我”为主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人一年跑20多次电影院,后来是一次都不到。现在逐渐上升了,特别是3D、4D电影出现以后,很多观众回到了影院。图书馆也是这种情况,新技术如一卡通借阅等不仅没有影响访问量,反而刺激了读者更多地走进图书馆。”吴馆长说,“图书馆和电影院都是依赖场所的文化机构。电影院观影人数大幅度提升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创造更好的体验环境,让更多的人接受新技术。这几年我们建了新技术体验中心推进电子书阅读。我们不担心来馆的读者会减少,因为图书馆还有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功能。目前上海的公共图书馆访问量一年有3000万,我相信还会不断地增长。”吴馆长反复强调,不要担心数字阅读会影响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反而会刺激人们更多地阅读。
  
  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怎样使自己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是吴馆长经常思考的,“我们要关注新的技术,但不要把新技术看作是一种目的,而是看作一种手段,通过新技术来提升图书馆服务在质的方面的突破。在数字阅读的推进中,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要有所作为。图书馆和GOOGLE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是公共产品,而谷歌是商业性的,两者的使命和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图书馆可以参与商业性网站的数字化项目,但必须以我为主,不能成为其商业化的工具。”
  
  
迎接Web3.0时代
  
  假如说web1.0的本质是联合,那么web2.0的本质就是互动,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在业内看来,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一种互联网方式。在吴馆长看来,Web3.0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内容挖掘,3.0强调的是引导,通过语义搜索、智能匹配和个性化空间等,在这方面图书馆员恰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用户在图书馆员的引领和指导下,可以体验到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要在质的发展上实现突破,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与网络工程师合作,利用适应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及现有成果,更好地为知识资源管理与服务提供技术和智力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是趋势,现在持有智能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图书馆潜在的读者,我们现在倡导数字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一群体激活起来,让他们尽快地加入到数字阅读的队伍中来。

转载自:
http://sh.eastday.com/m/20120423/u1a6506494.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