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化“突围”适应生活的快节奏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7/26 16:00:02  浏览次数:4703次
分享到:

    每逢暑假,无锡市、区各级图书馆不约而同进入了一年中的最旺季。有数据显示,市图书馆目前日均人流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   

  爆棚的读者量,似乎从正面印证着“书香满溢”的传统阅读习惯又回归了,但如果把这个数字对比无锡的人口规模,却宛如沧海一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由于工作的高压力和生活的快节奏,走进图书馆“静静地读一本书”已变成一种奢望。   

  有一位在学生时代酷爱“泡”图书馆,但在工作中再未踏足其间的朋友曾这样表示:“如果说以前只要一本好书就能让我拥有简单快乐的话,那现在这种快乐还要建构在这本书装帧是否精美,是否能享受到便捷的阅读服务,阅读的环境是否够优雅宜人,是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共同分享上。”   

  他的小观点其实折射的正是大环境。而事实上,记者在连日来走访市内各家图书馆时发现,图书馆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模样,为重塑阅读的快乐感,我市一些图书馆正在作出积极探索。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回归”   

  面对眼下年轻群体的部分流失,市图书馆副馆长陶青认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使然”。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不断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对需端坐捧卷的传统阅读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果说电视、台式电脑还受限于空间,那新一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完全突破了这一局限,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陶青说。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高歌猛进,纸质书是否会消亡?针对这一议题,国际出版界在5年前曾引发过一场著名的舌战。但争论的结局却是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书,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具有竞争力和生存空间。   

  曾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过,现任新区图书馆运营企业艾迪讯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许长城如此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技术让我们获得了阅读的便捷感,但却使阅读变得碎片化,快餐化。”而且由于电子产品的特殊属性,会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不适感,“真正爱书的人,只会从网络查取资料,而不会通过其品读文章。”   

  而一组数据恰印证了这一观点。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6.3%。而与此同时,图书阅读率为54.9%,继2008年这个数字首次跌破50%后连续第四年实现正增长。数据同时证明,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   

  “虽然面对数字化和多元文化的多重冲击,但阅读的人群不会减少。”对此,陶青有着充分的信心,“在这种巨变中,现代图书馆应该进   

  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顺应潮流,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和资源,让自己变得更具有竞争力。”作为全市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各类藏书已达到188万册,“书籍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是读者通过网络搜索无法找到或免费使用的。”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普惠性,也让我们能照顾到更多人群的需要。”据介绍,位于市图一楼的盲人图书馆自2009年5月开放后,已成为锡城视障读者获取知识、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馆内收藏了盲文图书1200余册以及9种盲文期刊,同时还配备了700多种视听资源。盲人读者还可以运用读屏软件上网冲浪。而针对少儿群体,“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已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界服务创新的品牌活动。   

  从“管理书”到“服务人”的质变   

  图书馆界曾为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人类文明的收集、整理、加工和生产者。其实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凸显了浓郁的服务意识。但在图书馆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图书管理员的大量时间花在了编制目录、索引、文摘等繁重的工作中,囿于“管理书”的局限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馆员的手和眼被释放出来,“服务人”的理念开始在图书馆中萌芽。   

  受限于场地的制约,新区图书馆很早将自己定位于“数字化图书馆”,目前馆内可提供110万种电子图书、11万种学术电子期刊、540种实时电子报纸、3000种外文电子图书、45门远程职业教育课程、4万多套各种职业资格和国家考试题库的阅读服务和5000万篇学术论文,内容之丰富为全市第一。   

  走进新区图书馆,被温馨宽松的读书氛围所吸引。柔和的色调,不算大的空间被划分为传统阅读区、自由阅读区、组团式阅读区、半敞开式阅读区,以及少儿阅读区、讨论室、视听阅读区和残障阅读区。沙发和地垫的配套,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阅读姿势。从连云港来锡探亲的张云冈第一次被太太领着来到这里后便着迷于此,短短一周的假期,“泡”在新区图书馆的时间就有五天,“没想到还有这样自由又舒适的阅读空间。看书累了,到半球体的视听区享受下音乐,再去网上冲回浪。”   

  “自由阅读,就是新区图书馆运营的服务理念。”许长城介绍说,除了在馆内阅读,新区图书馆还实现了跨平台阅读方式,市民进行免费注册后,只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场所,用手机、电子书、笔记本、ipad等登录网上图书馆后就可以很方便地浏览阅读。与此同时,利用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在新区图书馆总馆和下辖的6个街道、2个园区分馆实现统借统还,而自助借还书系统、自助书籍消毒机等的配套,正符合了现代人的需求。   

  市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则多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在盲人图书馆的墙上张贴着一位叫沈再江的读者写的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在这里重获新生的感激之情。据馆员小何介绍,这位读者是受到疾病的困扰后天致盲,经过馆员耐心的辅导,年过六旬的沈先生不仅在此学会了盲文,现在用起电脑来也是得心应手,关键还在这里结识了朋友。小何说,现在很多盲人读者把馆员当成了亲人,“有时连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向馆员倾诉。”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市图书馆于2012年4月23日开通了“无锡市数字图书馆”,读者可通过计算机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远程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充分感受现代化的阅读体验。   

  2013年7月9日,市图书馆编辑的电子月刊《梁溪悦读》登陆“无线无锡”平台,通过“书香共品”、“新书推荐”、“借阅排行”等9个栏目推介丰富的馆藏资源、预告各类活动信息。市民只需上网浏览一番即可知道当下阅读热点。   

  “在我们的设想中,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平台,还应该是情感的交流场所。”许长城说,目前新区图书馆正计划在下半年开设“真人图书馆”,通过读者亲身朗读一本最喜爱的书,或是讲述自己的故事,来与大家分享。   

  我们需要怎样的图书馆?   

  “回归”图书馆,不仅需要图书馆的努力和探索,也需要读者的认可和接受,那现代都市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呢?   

  2012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雅虎和民意中国网,对257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4%的人建议“建立更大数据库,方便读者信息检索”,61.9%的人期待“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中心”,52.9%的人希望“分布更广更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49.1%的人希望“成为居民文化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基地”,37.4%的人建议“增加更多功能,例如下载电影音乐等”,38.5%的人建议“增加咖啡厅茶室等,让人更舒适放松”。   

  而记者近日采访中,也汲取了一些市民的意见,其中不少具有借鉴意义,引人深思。   

  市民“晓星”:近几年,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甚至是西部的昆明都在打造“图书馆之城”,巨资建设完备的图书馆网络体系,未来街头的图书馆数量甚至将超过麦当劳、肯德基的数量,市民步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发达程度与珠三角并驾齐驱的长三角城市是否也能借鉴这一做法呢?   

  市民“云中燕”:今后图书馆要有明确的分类,像市图书馆定位为综合性大馆,其他区、街道、社区图书馆可以根据区域特色确定馆藏书籍的订购,另外最好有人文、社科等各类型专业图书馆的加盟。   

        市民“皮蓬”:无论是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还是架构图书馆网络,都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希望尽早为图书馆立法,确保稳定可持续的财政保障。   

  市民“李婉婉”:希望以后各个图书馆能打通壁垒,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市民“小九九”:希望图书馆能进一步改善服务,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每次借书的数量也能增加一些。
   
    沐滟/文

转载自:http://news.thmz.com/col89/2013/07/2013-07-211287866.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