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听起来很美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5/3/17 15:43:00  浏览次数:4620次
分享到: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军

  有关数字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传闻,自2009年的谷歌图书馆事件后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数字图书馆行业却一直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数字图书馆,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图书数字化需求呢?

  认知

  数字化图书不等于传统纸质图书扫描版

  “严格说,除了文字等信息,扫描版图书跟真正的图书距离太远,完全无法比拟,没有记录,阅读感觉差得太多了。”对于数字化阅读,提倡传统阅读的北京消费者吴先生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阅读,就得有捧在手里的感觉。”

  2004年12月,谷歌启动了一项图书扫描项目,将与之合作的专业图书馆的藏书转化为电子书,并开发出了一种批量化图书扫描的先进技术。用户可以搜索关键字或者使用分类进行查找,同时,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包括版权、网上书店以及书籍来源会在左侧显示。5年后,这一被称为“谷歌数字图书馆”的项目遭遇了“版权”和“涉嫌市场垄断”的困局。仅在中国,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诉称,有570位权利人的17922部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谷歌扫描上网,包括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和作家在内的权利人对此毫不知情,且没有证据表明谷歌公司取得了权利人的授权,这种未经许可的复制和网络转载的行为均涉嫌侵犯著作权。“像流行文学、畅销书之类的,通过电子书也好、扫描版也好,都能接受。但是,对于传统图书,尤其是古典经典类的图书,效果非常差,一是原版图书的版面不适合电子化,整版显示则字体太小看不清,分割显示则效果太差。二是翻页,不能将同一本书中的两页内容对照看,更不能将几本书放在一起对照着看,这是不符合基本阅读习惯的。”对于网络图书馆,北京阅读爱好者戴先生并不看好,他说,“阅读需要正确的方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功利性阅读除外。”

  近日,记者对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实地调查发现,纸质图书阅览者相对较少,而电子阅览室却往往人满为患。

  “图书馆里的数字系统检索起来更快,馆内的内网系统和外网系统不完全一样,馆内的电子阅览室资源非常系统、专业,分类非常清晰,查阅资料非常方便。”经常进图书馆查阅医疗类书籍的北京读者赵先生颇有感触,“很多资源在外网上查不到。虽然公开的资料很多,但是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是不够。不过有一点不太好,就是扫描版的电子书看起来还是不如纸质的那么方便。”

  现状

  图书借阅资源共享仍难实现

  谈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从事校园图书馆系统开发十余年的北京某IT公司市场负责人李先生就两眼发亮:“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全国的图书馆联网,在一个公共平台甚至一手机APP上查询,就知道哪个图书馆有这本书,哪个图书馆离自己最近。或者,查询到那本书以后,可以免费或有偿查看电子文字版或扫描版,想要看纸质书,可以直接下单购买。再往下发展,甚至所有的新书都不用提前印刷好,放在书店等销售,直接挂在图书馆系统,有宣传有预览,读者确实喜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购买电子版或纸质版,那多方便,真正实现图书资源实时共享。”

  据了解,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总量不足、服务资源偏少,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应拥有一个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册—2.5册。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我国平均每46.8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均远低于国际图联的标准。而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仍然缺乏活力。另外,虽然进行了相应的数字化改造,但我国现有的2800多个公共图书馆,仍未能摆脱“一个区一个图书馆、一个县一个图书馆”的旧有模式,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现在的服务体系非常固化,在移动互联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还指望通过传统的模式,让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和等待一本纸质书,再从容地坐在图书馆阅读?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拿出那么大块的时间来阅读已经非常不现实。”对于现有的图书馆体系,从事校园数字图书馆系统推广多年的北京某IT公司市场负责人陈先生不无感慨,“整个社会非常浮躁,能拿起纸质书来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呢?还是不方便。说得不客气一点,除非是市场上确实买不到的,许多读者真的想看一本有内涵的古籍书,宁愿花点钱去买盗版书,也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去图书馆。”

  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的图书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速度,远远没有形成应有的拉力,导致公共图书馆在硬件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前提下,逐渐被边缘化。

  对于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经常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而焦虑的湖南省长沙市读者黄先生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所有图书馆的馆藏书,都是经过筛选的,阅读价值相对较高,读者去图书馆想看的也不一定是畅销书,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应该重视的,不要总是拿版权来当挡箭牌。古籍图书、旧版图书应该信息共享,方便读者不受时间限制地查阅。道理很简单,图书馆藏的价值就在于知识的存储和传播。如果只是一味地搁在书库里,那就是最大的浪费。数字图书馆就应该全国联网,读者不仅能到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去查阅,还可以在家里、在车上用电脑、手机享受优质的图书资源。”

  未来

  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互联互通

  目前,对于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简便的数字化设备随心所欲地查询和阅读,仍然只是美好的奢望。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拦路虎”。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项目外,中国知网、维普、超星、万方数据、龙源等商业性的数字图书馆群雄并起,而由各图书馆自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数量更多。另外,许多专业性、行业性的图书共享平台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各类图书资源共享平台的文档格式等并不统一,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的现象,给资源共享带来很多阻碍。

  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曾多次表示,已有的标准规范大多数可操作性不强,而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又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此外,资源不足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又一个窘境。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有690万册之多,而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26万册藏书,不及纸质藏书总量的4%。

  日前,记者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后发现,部分电子书仍然只是空链接,而能够打开的链接多为纯文本格式或扫描版图书资料,阅读感并不理想。

  据了解,从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起,数字图书馆业内专家和学者们,纷纷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云计算技术,希望藉此能根本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遭遇的种种难题。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应用,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技术标准统一,而信息聚合度的提高,则将使数字图书馆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通过云计算技术,各个独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将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云”,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加工、组织、保存、服务标准,这需要国家牵头,由图书馆、企业一起参与制定,统筹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

  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此项服务的推出,被认为是图书馆“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对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在数字馆建设中的应用,从事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多年的北京某知名IT公司“云”业务负责人吴先生表示乐观:“很清楚,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互联网应用。现在,除了图书馆业内人士,众多信息技术企业纷纷加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行列之中,真正实现图书馆藏资源数字化与互联互通,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图书馆藏观念必须融入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处理互联网应用。”

转载自:http://news.hexun.com/2015-01-14/172357014.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