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 叶青: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5/9/16 15:34:08  浏览次数:4542次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余晓春 通讯员王燕云)上周六,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长江网联手硚口区直机关工委、硚口区政协文史委、硚口区财政局共同举办《“互联网+”与阅读》读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市政府参事叶青,在硚口区财政局报告厅为数百书友解读“互联网+阅读”,分享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读书生活。

  以下为叶青精彩讲述: 手机帮你“延伸阅读”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全新的阅读方式。我在5年前开始用听书软件,最近我总结了两句话,“行听书,坐看书”。很多人认为现在年轻人在地铁、公汽上都是低头玩手机,其实他们一大半人是在用手机读书。不管用什么方式阅读,在碎片化的时间用碎片化的方式读书,成为现代读书的一个重要方式。

  手机阅读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伸阅读:你看的这篇文章后面会有一系列相关文章,还可以随时通过百度查询。这就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图书馆。

  我们在读书看资料的时候,是可以“学以致用”的。我将学以致用归纳为“非常3+2”:“3”就是三不拒绝,不拒绝采访、不拒绝约稿、不拒绝讲座;而“2”就是博客加微博。我写博客已有10年历史,5年前开始用微博,后来又用微信。每次发完微博、微信后,几分钟后看就显示几千条浏览记录,这么多人看了我提供的经济、投资等信息,我感觉自己为社会做了事。

  几千人同时看一本书并进行讨论

  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俄罗斯是世界的油库,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印度这个国家有两个特长,一是他们很擅长数学,所以他们软件方面很厉害;二是英语是他们的母语,又有互联网。所以在10多年前,印度的大学生其实是为全球服务的。

  《周鸿祎自述》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我最感兴趣是这样一句话:“我发现在我的互联网生涯中,无论我搞什么,一开始大家不理解、不屑甚至是嘲笑。”朴槿惠的自传也写得非常不错,她在书中写到与中国的合作,韩国的集装箱可以通过轮船运到青岛或连云港,然后从连云港坐上中国的火车到欧洲。

  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皮特·帕克《媒介社会史》一书对互联网总结得非常好:“今天的互联网就好比手写时代的印刷术。”他认为印刷术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更多人获得信息、参与到文化运动中。今天的互联网同样如此,可以几千人同时看一本书并且进行讨论,这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特别鸣谢硚口区直机关工委、硚口区政协文史委、硚口区财政局鼎力支持并提供场地设备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汤洁(长江网)、视频拍录剪辑谢源(长江论坛)。


来源:长江网
原文链接:http://news.cjn.cn/sywh/201509/t2709006.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