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遇冷 靠“+”突围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6/5/19 11:25:15  浏览次数:4761次
分享到: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亦是深受影响。纸质书籍不再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微博、微信、电子书成为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在此情形下,基于传统阅读习惯的图书馆日渐萧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图书馆,由于图书更新慢、数量有限,具备阅读能力又有时间来读书的人又不多,其生存状况更是越发艰难。为扭转这样的局面,静海区创新图书馆管理方式,探索“图书馆+”模式。就像“互联网+”一样,“图书馆+”是指通过放大图书管理、跟踪服务、普及阅读等职能,实现全民读书的常态化、多维度和全覆盖。

  本报记者 杜洋洋

  通讯员 宋琨 刘洪奇

  1“图书馆+互联网”

  数字阅读助推图书馆转型

  打开电脑,或者使用智能手机,登录门户网站或扫一扫阅读机上的二维码,安装“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读者就可享用全部数字资源,书籍每月更新,确保读者月月有新书读。

  不久前,记者来到静海区图书馆采访,正值馆里开展数字资源阅读推广活动。现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向读者展示和讲解了静海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包括电子图书22万多册、视频讲座500集、地方文献数据库、雅昌书画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向全国各地县级以上基层图书馆赠送一批总量4TB的优秀数字资源等,并现场演示各种数字资源的阅读方法,让读者充分感受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与优势。

  “电子书借阅机是专门为图书馆研发的专业移动阅读平台,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图书借阅理念,简单快捷,只需轻轻一扫,即可将正版图书免费下载至手机中,离线阅读,免费将图书馆搬回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对于新的借阅方式,读者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下载APP,争相体验。一位在加工企业从事技术岗位的读者说:“这次电子图书移动阅读的开通,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免去了过去那份借阅之劳和沉重的购书代价,随时拿出手机,信手便可查阅自己所需的专业图书和求索知识指南,让人切身地感受到时代在提速,社会公益服务更超前。”

  记者翻看该图书馆借阅记录发现,受互联网和数字阅读的冲击,近一两年,借阅形式每况愈下,对于这样的情形,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刘大姐快言快语:“有想看的书,往图书馆跑一趟来找,哪如在电脑上一点一搜来得方便,再说现在全是"低头族"、"刷屏族",有很多人早就没有看纸质书的习惯了。”

  与市内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区县图书馆优势在于离读者近,借阅、还书比较方便。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智能终端网络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这点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如今,进图书馆看书、借书、还书这种传统“慢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奢侈”,这无疑也倒逼着图书馆转型。

  “2010年至今完成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制定了"静海公共电子阅览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2015年年底,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全覆盖。为确保公共电子阅览室安全、健康服务,还安装了公共电子阅览管理系统,为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静海区图书馆馆长安世铎介绍说,为抓住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契机,2012年该馆建立了具有远程、快速、全面、智能等优势的数字图书馆。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器、存储、全文数据库以及数字资源制作发布软件,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建设有团泊湖数据库、静海书画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静海文苑等。

  2“图书馆+服务”

  充分拓展图书社会功能

  一直以来,身处农村的图书馆都存在着这样的窘境:养在深闺人不识。即使设在居民生活区周边,前来问津和光顾的人都不多,因此,要想服务读者特别是基层群众,更是难上加难。

  不久前,良王庄乡十里堡村的蔬菜大棚突发局部死苗,村支部书记赵建立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也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区图书馆得知情况后当即与市农科院科技图书馆取得联系,并邀请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菜农排忧解困,根据土样的检测结果,确认土壤PH值和电导率出现偏高,对叶菜生长造成不利,苗期以后植株生长缓慢,导致出现植株萎蔫现象,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使问题迎刃而解。不久,该村村民付俊娥、徐开善种植的西红柿不扎根,同一个大棚有的长势很好、有的却不生长。专家们结合相关的科普资料,对乡亲们遇到的问题耐心地讲解、及时补救。朴实的农民们把农业专家形象地比作“会说话带微笑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个农业大区,农民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主体。为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要时常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调查了解种植、养殖户的种类、规模、图书资料需求情况,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农业期刊及网上摘编农业科技资料及时予以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帮忙解决。”安世铎深有感触地说,“跟城市相比,处于农村的图书馆不光要管理好图书,还要肯于突破行业围栏服务好读书人,引导广大农村读者树立"读书求知,读书致富"的理念。”

  坐落在古运河畔的陈官屯镇二街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该村图书管理员刘惠芬老大姐介绍说:“全村500户,几乎家家都从事特色蔬菜种植,几乎家家都有个爱读书的"科技明白人"。从前人们在生产中遇虫灾病害,到处求人联系农业专家,现在把科技图书读透了,一般的病虫害基本上都能自己解决。”

  3“图书馆+特色活动”

  调动群众阅读积极性

  上周日,静海区图书馆综合大厅有奖字谜竞猜现场聚满了前来比拼的老少读者,数千道谜题五颜六色挂满厅堂,显得格外热闹。去年荣膺“字谜大王”称号的静海五小三年级学生王海明,这次被邀参与收集和编写儿童谜语,成为颁奖台上的特别嘉宾。他的妈妈对记者说:“这孩子特别内向,通过猜字谜,提高了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通过参与编写谜语,使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爱和家长交流、分享猜谜的快乐了。”

  “特色活动突出情感,旨在寓教,重在娱乐。”安世铎告诉记者,每年的寒暑假期间,该馆都精心组织“大手拉小手、悦读共成长”亲子读书活动,诵读儿歌、听故事猜成语,浓浓的氛围诠释着活动主题,吸引了不少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互动游戏。

  除了字谜,图书馆还以讲座、征文、漫画、书法、知识竞赛、课本剧、读书展示、阅读之星评选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读书活动。特别是,2015年以来,该馆按照“围绕主题、突出重点、以馆为主、辐射全区”的工作思路,通过各学校、图书馆网站、展览、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激发了当地各界群众的阅读热情。其间,先后举办了“法在心中伴我行”为主题的“大田杯”中小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读书系列活动、开展“2015年天津市读书节”系列活动、新春阅读推广活动及学习“两会”知识竞赛、“国学知识”竞赛、艺术表演讲座、“争做文明好少年”培训讲座、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书香之家评选等活动,全区18个乡镇的383个村街、100余家机关单位、152所中小学校数万人参与读书创作,相继有800余个人和30多个单位在比赛活动中获奖,其中有50余个人和家庭获市级以上奖励。

  此外,该图书馆投资47万元实施的网络借阅软硬件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与市、区图书的通借通还系统联网开通在即。在此基础上,静海将以区图书馆为中心馆,以18个乡镇文体中心为分馆的总、分借阅体系正在建设中,力争三年内使乡镇图书分馆与市、区图书馆完成网络联通,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平台,让基层读者就地直接进入全市图书资源库,实现更大范围的通借通还。


来源:和讯新闻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6-05-13/183844199.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