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数字化如何搭上快车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3/9/24 8:45:17  浏览次数:3125次
分享到:

张宜春  许立勇  吴晓雨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动信息消费由此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关于信息消费做出的整体部署,为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带来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利好,加快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意见》,我国的信息消费发展战略,将依据三步走的发展路径:第一步,加大信息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包括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入户、云计算基础设施等,即先把“高速公路”建好;第二步,开发各种终端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构建信息消费的个人业务平台,也就是把各种功能的“车”造好;第三步,是相关内容和业务的建设,也就是真正让车装上“货”带上“人”,实现各种可盈利的业务。

 

内容消费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满足人们信息消费需求的根本动力。通过内容消费,可搭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构造足够强健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内容供给和终端消费的相互促进。从这一意义而言,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是支撑内容生产制作、推动信息消费的源头活水;同时,信息消费的整体布局也为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推动着这一领域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变,为数字化文化资源的良性运营提供了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既是慎终追远,对历史和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亦是楚璧隋珍,是中国文化消费发展的源头活水。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既属于公益事业的范畴,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存下大量文化资源数据。与此同时,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用创新的思路加以解决:首先,我国存留的文化资源浩如烟海,目前已经完成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只是九牛一毛,而要将文化资源全部数字化,其成本投入和精力投入将极其巨大,完全超出了目前公益事业所能支持的程度。其次,目前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大多还存在于各个单位的电脑和服务器中,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互通互用,其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并未得到完全释放。同时,针对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的运行模式,没有完全建立;基于数字化文化资源的良性生态环境也还没有构建起来。

 

“免费共享”让文化资源数字化提速

 

如何解决目前文化资源数字化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促进信息消费的背景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步伐?我们认为,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免费共享”,即让数字化文化资源实现无门槛、无差别地向社会开放。这一主张基于以下理由:

 

数字化文化资源免费共享符合信息时代的常态商业模式。互联网就是一条巨大的工业化生产线,它总是不断降低所有服务和内容的成本,直到最终免费。目前互联网上几乎所有成熟或成功的商业模式,都对终端用户免费,这基本上已经成了信息消费时代的常态商业模式。不论是谷歌、百度,还是youtube、优酷,用户都可以免费享受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和内容;而除了上述平台商之外,网络游戏之类的内容制造商也在逐步走向免费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和服务已经不是赚钱的工具,由内容和服务引出的用户黏性和使用习惯才是产生盈利的关键。

 

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免费开放,是争取消费者“关注”的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在信息消费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消费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才是取得营收的基础。谁获得的关注越多,谁就越能得到更为稳固的得利基础,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传统观念下,有些人认为,数字化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等特性,不应免费。而事实上,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是来源于线下资源实体的稀缺性,由于互联网中数据“无成本”的特性,文化资源的相关数据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并不具备稀缺性。与此同时,当今时代,是一个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内容和产品都极大丰富的时代。任何内容或产品,都很容易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替代品。即使是线下再稀缺的文化资源,如果其线上数据设置了任何多余的门槛,都意味着主动将自己从消费者的选项中剔除。

 

累积的海量文化资源数据将触发质量效应。现代社会的产业发展,大多经历了“高价期—中价期—低价/免费期”的发展阶段。而往往在“低价/免费期”会触动整个产业链和产业圈的爆发性增长。比如,当电力还仅仅是皇宫贵族的奢侈品时,它还无法拖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当电力大规模应用,使用成本便宜到几可忽略的时候,则围绕电力这一种产品,衍生出一个巨大的产业生态圈,并引发了相应的产业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的成本规模化降低,将会触发质量效应,引发整个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飞速革命。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规律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网络的演化速度更快,使得同样的产业历程被大大缩短,甚至前两个周期可以忽略不计,直接进入低价/免费期,通过低价/免费方式,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质量效应。如果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看成是拉动信息消费与内容消费的基础设施,那么当网络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达到一个巨大的数量和体量时,将会围绕这些海量的文化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和生态系统,有效解决现有文化创作和生产中“原料不足”的问题,降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开发成本,从而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和革新。

 

“两翼齐飞”助推信息消费

 

延续以上逻辑,我们认为,未来解决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现实问题,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的长久保存和滚动发展,应该两翼齐飞,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推动文化内容的繁荣,促进信息消费的发展。

 

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要把文化资源数字化及其免费开放,不再只视作文化传承和文化共享的公益事业,而是站在促进信息消费的高度上,将文化资源数字化提升到与宽带网络建设同等的地位。新型网络的建设,解决的是信息消费中的通信基础设施问题,是“硬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文化资源数字化及其数据共享,解决的则是信息消费中的内容生产创作基础设施问题,是“软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植,加快信息消费中内容生产创作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共享,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包括资金、财税等金融手段,也应包括法律法规、绩效考评、战略规划等方面。

 

对于从事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则必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运行和运营已经转移到以“免费、关注”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文化资源只有在流通中才具备“资源”的属性,才具备“资源”所附加的财富属性。不流通的信息数据,归根到底只是复制成本为零的数字比特。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企业的良性成长,需要在两种商业模式上下功夫。一种是“资源免费周边补”,即利用资源免费带来的消费者关注力,“先搭台后唱戏”,通过附加的业务和增值服务产品来获得相关的营收,从而实现“全业务”的良性发展。另一种方式是“线上免费线下补”。互联网是个充满残酷竞争的战场,免费既是必然趋势,也是不得不为。不过,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关企业却拥有着其他互联网企业所没有的线下优势——拥有真正具备稀缺性的线下文化资源实体。通过线上资源的免费开放,利用互联网传播推广的优势,以及大用户规模下的长尾效应,完全可以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注意力,用于各种线下业务的开展。信息消费语境中的内容消费,绝对不能仅仅理解为内容本身的消费,而应该看成是由该“内容”促发的消费,这样才能拓展我们的思路,找到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真正出路。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消费的消费点,不仅仅来源于简单的网络内容消费,而是应该将信息消费的全产业链拉得更长,从线上消费延伸到线下消费,通过相关免费的内容和资源消费,触发线下的消费行为。上述所说的两种商业模式,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值得去学习借鉴。

 

转载自: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9/10/content_105712.htm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