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图书馆转型,先想明白了再说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6/9/22 10:09:55  浏览次数:4484次
分享到:

        “图书馆转型”已是当下业内热词,但笔者不以为然。

“只要人类一直使用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知识、继续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只要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增加信息的储量,就需要有人和机构去收集、编目、保存和指导”“图书馆员的基本工作还是一样:收集和保存人类成就和想象力的记录,并把这些记录放到有需要的使用者手中”(《图书馆的故事》,[美]弗雷德·勒纳著)。想想看,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城市图书馆集群、云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及移动图书馆等等这些所谓的专有名词,离得了“图书馆”这三个字吗?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云计算服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数字化专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了极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上海中心图书馆计划为代表的,以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图书馆转型,很快便由以ILAS、InterIib、UnionLib等图书馆业务软件应用为代表的技术转型所替代。深圳、东莞、佛山等地最早进行技术研发的图书馆,也成了图书馆转型的典型。随着转型经验不断得到认可和推广,自然是“图书馆”三个字之前或之后,缀上了不同的定语。

应该承认,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好事,也让读者体验到了技术成果应用带来的图书馆利用的方便快捷,这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确实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只不过图书馆的数字化技术再牛,操作再简单,甚至零维护”,专业技术都是某个IT公司完成的,图书馆人不擅长这个。用时兴的话说,叫作“业务外包”,所以“图书馆”这中心词,变不了。笔者只是担忧,若“拽个新词说突破,突破摊开说故事……”呢?但愿此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般的杞人忧天了。

还是说点儿实例吧。真得感谢广州同行所著的《校园智慧图书馆建设探索》一文,让我对馆校合作总分馆模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由政府投入资金、学校提供场地、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和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等,通过分馆+图书流通站+图书流动车的方式,采取技术突破、试点先行、政策保障和规范管理的实施步骤,实现文献资源区域共享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不止国外有,国内的香港地区有,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靖江市图书馆、宁波市江东区图书馆等也有“广州模式”“‘文化进学校’合建社区学校图书馆”“校园馆际联盟”“一卡通学校分馆”的称谓,这是文章中提到的。据笔者了解,像深圳、温州、天津、沈阳和长春等地,通过馆校合作联建学校分馆,实现少儿阅读资源区域共享已是有些年头了。就连笔者所在的单位,学校分馆也早已达到百所。双方间你情我愿,一拍即合,自下而上的馆校合作,简便易行,也渐渐成了时尚。问题是:这种极具操作性,且可低成本运行的基本图书馆服务,若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业务外包”的话(图书分编、物流配送已有外包模式),图书馆人该作何种选择呢?要知道,联建分馆数量再多,覆盖面也不可能达到百分百,同一区域内的所有同类学校,不可能都成为同一中心馆的学校分馆,这是单个图书馆的软肋。而主管部门的优势,则是可触及管辖范围内的每一个角落。简言之,具体单位的百般努力,不及主管部门的一个指令。

图书馆人该不会是这样想的吧:馆舍能扩建的、新建的都已经建好用上了,数字化建设想买的数据库、想搭的平台都已经就位了,就连以总分馆制为框架的城市图书馆网络也构建得有模有样了,大凡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基本解决,“打通图书馆服务最后一公里”,图书馆人凭借转型,足以大有作为了。
社会教育、休闲娱乐、交流共享是近来人们给图书馆功能加的新标签,但笔者不敢苟同: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单元的文化馆、博物馆,也具备上述功能吧?图书馆人引以为荣的展览、讲座等服务项目,博物馆人会把这些擅长的看家本领做得更好,不是吗?不能因为百姓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人便责无旁贷地视作己任,“将无限结果的可能性想得无限大,现实发生的可能性是大是小不顾及”的思维方式要不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内,图书馆的功能实现,不可能独自任性地发挥,必定是与属同样地位的文化馆、博物馆的功能发挥有机结合在一起,各显其能,相得益彰,“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部长雒树刚语)。由此,“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图书馆人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认真解决的认识问题。
记得吴建中先生曾慨叹图书馆员不如律师、医生那样有地位有声望,笔者以为职业特性上的不专业不精细,不能为有诉求的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服务,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受益,才是主要原因。因而,转型当中,最能体现职业特点的,应是图书馆服务;实现文化引领,实现基本服务普惠均等,应是图书馆服务在转型过程中实施的重点;图书馆服务重点的有效实施,应是以尊重人的阅读自由为前提的;人的阅读自由,应该是由人的自身阅读状态及其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具体地说,“图书馆转型”不是简单地对原有服务项目的丰富和完善,更要强调的是在充分尊重读者个人阅读主张的前提下,以主题化、系统化、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来实施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让民众的阅读需求和图书馆的完善服务有“精准”的对接。这其中,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确保图书馆服务提升的指向性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种类再多,内容再丰富,空间再宽泛,终归是要经得起民众的“点单”。民众想要的服务,“菜单”上没列全甚至空白,这订单式服务怕是用不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销对路”自然成了空话。“图书馆转型”,先得把服务项目找准了,想细了,做实了。

转型当中,最接地气的图书馆服务,应是社区图书馆服务,因为这里离民众最近,阅读需求的解决就地就近,简易实用。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构建上说,社区图书馆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最小的连接节点。伴随着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日趋完善,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有专家将其划分为自上而下的集成模式和平行的联合模式两种),必将得到具体且有效的多元化的应用。能否引导居民用好社区图书馆,则是民众公共文化权利实现的最基本的直接体现。这其中,加大“图书馆利用教育”力度,让社区居民重新认知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事总是要讲求绩效的,所以不是图书馆人已经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就一切都OK了,而是要让民众知道图书馆人所做的一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能让自己享受到什么,甚至自己想要什么图书馆人可以送到家门口。毕竟,民众都说好,才是真的好啊。

(注:本文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图书馆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NTg2MQ==&mid=2652048631&idx=1&sn=bc35a81bb93a31898c9bc14991b46d5a&chksm=bd7aa0fd8a0d29eba2dcdf54a88f3c4641a504b34d03ca7a324cb5c0dbee175df0be0d78a49a&scene=0#wechat_redirect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