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 回顾2016,图书馆的那些另类记忆
发布人:编辑 发布时间:2017/1/16 9:11:44  浏览次数:4006次
分享到:

图书馆界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阅读相伴,也与乐趣、意外相伴。图书馆本就不是一个纯严肃的社会单位,在其中发生的事无论是与读者相关的还是与图书馆自身相关的,总有一丝别样的味道——因为总关乎文化,而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与图书馆纯学术领域呈现鲜明对照的是,图书馆的那些另类记忆会令浸淫于社会百态新闻的普通人也津津乐道,不信就往下看(当然只撷取了若干)。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就是一个严肃与活泼的统一体,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

一学期必须去满30次图书馆

据东南网报道,四川一所高校2016年初出台规定,一个学期学生必须去满30次图书馆,每次不低于30分钟,否则将影响期末成绩。这一规定不仅引发学生们吐槽,也引起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是作秀;也有人认为,学生不自觉,施加点压力是应该的。网友“芊芊”说:“学校希望学生好好学习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学习在哪儿不是学呢?为什么一定要规定在图书馆呢?”网友“那些年的美好”说:“也许强制学习让人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在图书馆多待上一段时间总归是有好处的,等学生们毕业了就能明白学校的苦心了。”对于在图书馆必须“刷满”900分钟这一规定,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甘满堂认为,这一做法的确不太合理。“台湾的一些高校出台了一些办法,例如一个学期统计一下学生借书证的使用情况,并且根据这一情况公布排行榜。学校对借书证使用排名靠前的学生适当地奖励,但排名靠后不进行惩罚。”甘满堂说,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可以真正了解学生借阅书籍的情况,另一方面又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一样,学生去高校馆自习的情况太多,未必是去读课外书。那么,出台这项规定似乎与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沾不上边了——去教室不可以自习吗?还不如出台“每学期必须借阅多少本书、写读书笔记多少篇”来得让人容易理解。

上海图书馆推出“借阅冷书榜”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图书馆2016年2月发布一年一度的“阅读账单”。“账单”数据显示,2015年上图年图书流通量首次超过6000万册次,同比增长8%,持证读者数则涨至377.8万人。借阅量最大的“借阅达人”2015年借阅3181册,“跑馆达人”则在一年中“跑”了147家本市图书馆。“2015年借阅热书榜”显示,政经类的《之江新语》《“四人帮”兴亡》《货币崛起》,社科类的《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老上海百业指南》《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文学类的金庸、古龙、温瑞安以及《平凡的世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受到欢迎。值得注意的是,上图还首次整理了“借阅冷书榜”,即筛选出近5年来外借统计为零的100本好书,包括《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250种植物果实与红叶的手绘自然笔记》《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等。

评论


这些“借阅冷书”也俗称“僵尸书”,对该现象的看法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僵尸书”的存在是对图书馆资源的浪费,不能被利用的馆藏是无价值的;有人认为“僵尸书”总有复活的可能,图书馆应该收藏一切有价值的读物,“藏”的价值总是大于“用”。其实理性分析,后者的见解较有道理。

众筹一个图书馆

据《福建日报》报道,2016年春节,福建省南靖县南坑镇金竹村返乡创业大学生王静辉顾不上探亲访友,一心忙着乡村图书馆筹备事宜。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王静辉回到家乡,成立泓浄茶叶专业合作社,搭建起沟通茶农与市场的平台。但在创业过程中他发现,当地一些村民制茶时过度依赖经验,不注重学习提高,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部分村民每年忙完秋茶后就无所事事,滋生不少不良嗜好。与此同时,山区农村的教育资源也较匮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众筹一个乡村图书馆的 想法,就此萌生。1月,他找到一个交通便利、幽静宽敞的闲置瓦房,春节期间着手改造房屋。除了众筹书籍资源,他还购买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希望打造一个农村小课堂。一个月后,这个图书馆免费开放。

评论


现在什么都玩儿众筹,在出版领域,出书的众筹早已不是新鲜事,那么图书馆当然也可以众筹。在网络异常发达的当下,在“全民阅读”成为国策的背景下,众筹图书馆应该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台湾超商可借书”引爆出版业怒火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台湾超商可借书”成为2016下半年文化圈最夯的话题。台北市图书馆决定,将通过岛内近万家便利超商来打通书籍传递的“最后一里路”,未来民众只需在APP上预约,就可到指定的超商取书还书。但这样的便民服务却引爆出版业怒火,他们担心一旦市民借书更方便,就会不再购买书籍,让已经处于寒冬中的出版界雪上加霜。出版界希望台当局效仿英国推动“公共出借权”,图书馆每借出一本书,当局便代读者付补偿金予作家和出版社。图书馆界则对“民众愈容易借书,出版社愈难卖书”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认为图书馆和出版社“市场”迥异,绝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即使把全台湾500家图书馆都关了,出版社的生意也未必会变好。

评论


其实,这不只是“书籍借阅是否妨碍了销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显示了纯市场行为的商家对于公益行为的不理解。各行各业都有公益领域,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性所在。图书馆的公益借阅行为被认为干涉了出版商的利益,这种看法显得内心格局有点小——好在大陆似乎没有这种冲突出现。

南京图书馆的职位遭千人秒杀

据《南京晨报》报道,在2016年江苏省上半年事业单位考试报名的日子,人们刚刚结束了江苏省公务员的考试,紧接着又要接受事业单位的试炼。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比往年整整提前了1个月,而拟招录586人的规模,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招录人数最多的一次。通过省事业单位实时报名数据监测,首日报名最火爆的是南京图书馆的一个职位,报名人数超过千人,将其他职位远远甩在后面。记者看到,南京图书馆一个图书管理的岗位招录7人,开考比例为1:3,仅仅是报名的第一天,该职位已经有1199人报名,平均171人中挑1个人。考生们大多处于观望状态,预估到报名截止,报名人数将呈井喷式增长。

评论


公共图书馆的职位这么吃香,不知令人该喜还是该忧。喜的是,图书馆职位受关注,表示图书馆行业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忧的是,也许所有报名的人,都把图书馆职业当成“借借还还”的铁饭碗了,这对图书馆的职业形象是个误导。

外借书不到半年损坏近万册

据《城市快报》报道,画线、用五角星标记、开天窗、偷梁换柱……这些词形容的是一件事——那些被借阅者损坏的图书。记者从天津图书馆获悉,该馆从2016年1月至5月,因外借损坏的图书已经下架3739种、替旧6233册,共近万册。据天津图书馆外借部副主任董娜介绍,艺术类、语言类、旅游指南、考试用书和少儿图书是损坏比较严重的几类图书。考试用书和语言类图书,借阅者往往会用彩笔在书上标记重点,甚至直接在练习题上写答案,将书画得乱七八糟。艺术类图书包括画册、书法、国画等,这类图书易丢页或被“开天窗”,个别借阅者会把喜欢的画或要临摹的书法从图书上裁割下来。旅游指南类图书比较受欢迎,有的借阅者在书中发现需要的旅游攻略,会直接将书页撕下来。少儿图书的损坏,比较常见的是撕扯、乱涂乱画或弄上食物的污渍。

评论


外借书受损,其实对公共图书馆这样的公益机构而言应该有心理准备,但不到半年损坏近万册也太过分了。“窃书不叫偷”,但是损坏图书从某种程度上比窃书还严重。

百万年薪招聘“首席读书官”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亚朵酒店2016年面向全国纸质书阅读爱好者,以80万到100万的年薪诚招“首席读书官”,这一职位获得者将独立运营亚朵酒店分布在16个城市的51家图书馆——亚朵竹居。据悉,这一职位的推出,是亚朵酒店为打造图书馆连锁酒店,坚守和强化其独特文化体验的一次有益尝试。亚朵酒店的相关负责人Ashley说:“以客户体验为指导,让首席读书官成为我们的‘指南针’,让真正爱书的人来告诉我们哪些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让我们的人文酒店更加健康、更加生态。”在亚朵竹居这个酒店内的24小时阅读空间里,设有10万余册的人文书籍供客人无抵押免费借阅,不仅服务于酒店客人,也向社区免费开放。亚朵是近年来酒店业杀出的一匹“黑马”。许多人苦于这个行业没有新的思维,没有新的创新,以为酒店的业态已经到了没有可以再进行细分的时候,结果,亚朵打出人文酒店的旗号,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评论


企业高层的众多“首席”职位人们都耳熟能详,但是“首席读书官”的称谓太令人震撼了,且是百万年薪。别的不说,光是“首席读书官”的提法,其创意就价值百万。

图书馆搬到公园里

据《成都日报》报道,成都市成华区图书馆新馆自2016年1月入驻成华公园后,这座集学习、活动、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日渐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据悉,新图书馆建筑面积3155平方米,目前已经开放报刊阅览室,为读者提供1000种中文报刊阅览服务。据成华区图书馆馆长黄静介绍,新馆内设置了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亲子阅览室、工具书及地方文献室、自修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12个对外服务窗口。馆内设置阅览坐席350余个,柔软舒适的长条沙发、圆形的视听阅览区,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环境,预计全年接待读者人数将达25万人次。

评论


这个创意非常好,其实公共图书馆与公园都属于“第三空间”,在吸引市民方面是竞争关系。将图书馆搬到公园里,无疑是将两个“第三空间”的价值合并,竞争关系也变成了相互依存。



来源:图书馆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xtH_i-TyF5I2otVa8LZ4uw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